教学大纲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人才培养 >> 本科生培养 >> 教学大纲 >> 正文

《中国文化概论》教学大纲

2016-05-25   作者:本站原创   来源:   点击:  

《中国文化概论》教学大纲

Outline of Chinese Culture

课程编号:25A00026 学分:2.0 课程类别:专业任选课

计划学时:32 其中讲课:32 实验或实践:0 上机:0

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师范类)、汉语言文学、编辑出版学

参考教材: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程裕桢著:《中国文化要略》,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3年版。

课程的教学目的与任务

讲授中国传统文化知识是高等院校对学生实施文化素质教育的基本环节。开设本课程的目的,在于使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中国文化的发展概况,更好地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继承优秀文化,创造有中国特色的新文化,通过学习,研究中国文化,使学生更加准确而深刻地认识我们民族自身,使学生更加准确而深刻地认识我们当前的国情,使学生以理性态度和务实精神去继承传统、创造更加美好的新文化。 开设本课程的最终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民族责任感、理想、追求、价值取向、审美情趣、培养学生做人的基本素质,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使他们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课程以学习和研究中华民族数千年所创造的灿烂文化为目的,使学生了解祖国的历史文化,提高人文素质,增强民族自信心、自尊心和自豪感,培养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从而创造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

课程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是一门知识性、理论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因此要力求在教学中达到以下要求:

1、课堂讲授与直观教学相结合。除课堂口头讲授以外,要充分运用现代化的音像手段,努力做到直观、形象、深刻。有条件时,学校应为本课程配备投影仪、幻灯机、音响、电视机、录像机、影碟机及有关的教学资料。

2、历史梳理与逻辑分析相结合。中国文化历经数千年演化,内容异常丰富。我们既要对它的来胧去脉有一个明晰的了解,又要避免被无法穷尽的枝节材料所淹没,因此要将历史梳理与逻辑分析结合起来。

3、批判继承与开拓创新相结合。以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观点和方法,批判地继承前贤已经取得的成就,同时根据时代的要求,不断开拓创新。教学中,要在文化素质“内化”上下功夫,要在如何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上进行大胆探索,在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前提下使大学生的文化素质具有时代性和创新性。

各章节授课内容、教学方法及学时分配建议(含课内实验)

绪论 建议学时:2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介绍“文化”、“中国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外延,使学生了解中国文化的涵义、源流、范畴、构成特点与地位。进而使学生了解学习本课程的目的、意义和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 文化的涵义

[授课方式与方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和课下阅读为辅;灵活运用多媒体和网络教学手段。

[授 课 内 容]

文化的定义

一、文化的涵义

二、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

三、中国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

第一章 中国文化的生存环境 建议学时:6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中国文化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及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中国文化依托的社会结构。因此在介绍“自然环境”的基础上探讨“中国社会结构”是本章的教学目的。

[教学重点与难点] 中国的自然环境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农耕文明及由此产生的宗法制度。

[授课方式与方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和课下阅读为辅;灵活运用多媒体和网络教学手段。

[授 课 内 容]

第一节 中国文化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

一、疆域辽阔,腹里纵深,为民族的生存、发展提供了回旋和施展的舞台

二、地形复杂,气候多样,为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和多元特点提供了有利的发展条件

三、半封闭的大陆性地理环境,为中国文化的独立发展提供了一种隔绝机制

第二节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一、连续性

二、多样性

三、地理环境使得中国人长期形成“世界中心”的意识

第三节 中国文化依托的社会结构

一、中国农耕文明的特征

二、宗法制度

三、产生宗法制度的原因

四、宗法意识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第二章 中国古代宗教 建议学时:6

[教学目的与要求] 重点介绍佛道两教的发展历程,让学生把握佛教和道教的产生发展及主要教义,了解中国宗教的的来龙去脉,为今后了解中国的宗教文化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学重点与难点]多神信仰;佛教的传播及其主要教义;道教的传播及其主要教义。

[授课方式与方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和课下阅读为辅;灵活运用多媒体和网络教学手段。

[授 课 内 容]

第一节 原始宗教

一、原始宗教产生的原因及概况

二、多神信仰与三大崇拜

三、祖先崇拜

第二节 佛教

一、佛教概况

二、佛教的传入

三、佛教的传播

第三节 道教

一、道教的产生

二、道教的发展和鼎盛

三、宋元以后的道教

第三章 中国古代的教育和科举 建议学时:4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介绍中国古代教育和科举考试的有关情况,使学生明白中国教育和科举考试的发展历程和各个朝代的基本风貌,加深对中国教育特色的了解。

[教学重点与难点] 中国古代教育的概貌;科举考试的发生背景及明清科考的具体概况。

[授课方式与方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和课下阅读为辅;灵活运用多媒体和网络教学手段。

[授 课 内 容]

第一节 中国古代的教育

一、周代国学与乡学

二、汉代太学和郡国之学

三、唐代的教育

四、宋代的教育

五、明清时期的教育

第二节 中国古代的科举

一、周秦汉时期的官吏选拔制度

二、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

三、隋唐——科举考试开始

四、宋元的科举考试

五、明清的科举考试

第四章 中国古代的社会生活 建议学时:4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介绍中国古代社会生活方面的知识,使学生了解各个不同时期的生活内容和方式,并从整体上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教学重点与难点] 商周时期的社会生活知识;明清时期的社会生活知识。

[授课方式与方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和课下阅读为辅;灵活运用多媒体和网络教学手段。

[授 课 内 容]

第一节 唐代以前的社会生活

一、商周时期的社会生活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生活

三、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生活

四、隋唐时期的社会生活

第二节 宋元明清时期的社会生活

一、宋代的社会生活

二、元代的社会生活

三、明清时期的社会生活

第五章 中国的文化艺术 建议学时:4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讲授中国古代两种主要的的艺术类型,使学生了解美术和书法的发展历程及主要特征,提高学生对艺术的认识能力和欣赏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中国美术各个不同时期的特点和代表人物;中国书法各个时期的不同流派和代表人物。

[授课方式与方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和课下阅读为辅;灵活运用多媒体和网络教学手段。

[授 课 内 容]

第一节 中国的美术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美术

二、隋唐时期的美术

三、宋元时期的美术

四、明清时期的美术

第二节 中国的书法

一、秦汉时期的书法

二、魏晋时期的书法

三、唐宋时期的书法

四、明清时期的书法

第六章 中国文化的类型和特点 建议学时:6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学习和探讨中华民族的优秀美德及传统伦理基本原理和历史发展,弘扬传统美德,提高道德水平。

[教学重点与难点] 中国文化的特点

[授课方式与方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和课下阅读为辅;灵活运用多媒体和网络教学手段。

[授 课 内 容]

第一节 中国文化的伦理类型

一、伦理类型是中国文化的总特征

二、中国文化注重伦理道德的原因

三、影响

第二节 中国文化的特点

一、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

二、重实际求稳定的农业文化心态

三、以家族为本位的宗法集体主义文化

四、尊君重民相反相成的政治文化

五、摆脱神学独断的生活信念

六、重人伦轻自然的学术倾向

七、经学优先并笼罩一切文化领域

第三节 传统伦理道德

一、传统道德规范与传统美德

二、中华民族十大传统美德(理解现代意义)

三、传统美德与典范道德人格:圣人、君子、仁人

四、中国传统处世之道:宽、恕、诚、信、中、和、仁、让、防、藏、圆、报

撰稿人:郭前孔 审核人:张秉国

上一条:《红楼梦研究》教学大纲

下一条:《专业导论》教学大纲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南辛庄西路336号 银娱geg优越会7171156 电话:0531-82769210  邮编:250022

Copyright 银娱geg优越会7171156 - 银娱GEG优越会PRIVILEGE All rights reserved.2019

鲁ICP备090514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