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大纲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人才培养 >> 本科生培养 >> 教学大纲 >> 正文

文学概论(教学大纲)

2016-05-25   作者:本站原创   来源:   点击:  

文学概论(教学大纲)

Literary Theory

课程编码:25A00016 学分:4.0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计划学时:64 其中讲课:64 实验或实践:0 上机:0

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师范类)、汉语言文学

推荐教材:童庆炳主编:《文学理论教程》(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

参考书目:杨守森、周波:《文学理论实用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

课程的教学目的与任务

文学概论课程的教学目的:通过系统的文学基本原理的讲授,使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的文艺观,培养一定的欣赏、分析和评论文学作品的能力,提高独立思考判断文艺问题的能力。

本课程的教学任务:1.引导学生系统掌握有关文学原理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2.在此基础上深入学习中外文学理论研究中的热点和重要问题,学会对各种文艺现象形成自己的判断和正确的评价。

课程的基本要求

1、通过运用影视录像、幻灯等多媒体教学手段,营造学习文学理论的良好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掌握文学理论的基本概念、范畴、原理和相关的研究方法,了解文论的主要知识体系、发展状况及前沿问题。

2、从学科性质上来说,《文学概论》具有很强的理论思辨性,属于理论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在系统讲述基础理论的同时,及时联系文学创作与鉴赏的实际,引导学生关注我国文艺现状,广泛涉猎文学作品和文学理论文章,独立思考,大胆探索。

3、本课程要求学生阅读相关的理论著作和大量的文学名著,通过获取丰富的感性经验来提高理论水平,使学生在学完本课程后,掌握一定的文学理论知识并能运用相关文学理论独立地分析评价文学作品。

各章节授课内容、教学方法及学时分配建议(含课内实验)

第一章 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 建议学时:2

[教学目的与要求]本章重点介绍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要求学生掌握文艺学的构成、文学理论研究的对象、文学理论的形态。

[教学重点与难点]文学理论的性质是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授 课 方 法]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和课下自学为辅。

[授 课 内 容]

第一节 文学理论的性质

第二节 文学理论的形态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 建议学时:2

[教学目的与要求]本章主要介绍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要求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石,结合黑格尔哲学对“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的命题进行比较深入的阐述,结合中国当代文论研究的基本情况介绍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的建设。

[教学重点与难点]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建设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授 课 方 法]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和课下自学为辅。

[授 课 内 容]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诞生和发展

第二节 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建设

第三章 文学作为活动 建议学时:8

[教学目的与要求]本章主要介绍文学活动的构成、文学活动的发生和发展,要求学生掌握艾布拉姆斯关于文学活动四个环节的理论和文学活动的发生与发展。

[教学重点与难点]文学活动的四个环节是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授 课 方 法]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和课下自学为辅。

[授 课 内 容]

第一节 文学活动及其构成

第二节 文学活动的发生与发展

第四章 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 建议学时:8

[教学目的与要求]本章主要介绍文学的概念及其属性,要求学生掌握文学概念、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和文学的话语蕴藉属性。

[教学重点与难点]文学的概念和文学的话语蕴藉属性是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授 课 方 法]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和课下自学为辅。

[授 课 内 容]

第一节 文学概念辨析

第二节 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

第三节 文学的话语蕴藉属性

第五章 社会主义时期的文学活动 建议学时:2

[教学目的与要求]本章要求学生了解社会主义时期的文学活动。

[教学重点与难点]文学理论的性质是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授 课 方 法]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和课下自学为辅。

[授 课 内 容]

第一节 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基本属性

第二节 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价值取向

第三节 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发展

第六章 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精神生产 建议学时:2

[教学目的与要求]本章主要介绍文学创造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要求学生掌握文学创造作为精神生产的特殊性和文学创造的主客体。

[教学重点与难点]文学创造作为精神生产的特殊性是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授 课 方 法]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和课下自学为辅。

[授 课 内 容]

第一节 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生产

第二节 文学创造的主客体

第七章 文学创造过程 建议学时:4

[教学目的与要求]本章主要介绍文学创造的过程,即发生、构思和物化三阶段,要求学生掌握文学创造的过程,重点掌握艺术构思的心理机制。

[教学重点与难点]艺术构思是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授 课 方 法]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和课下自学为辅。

[授 课 内 容]

第一节 文学创造的发生阶段

第二节 文学创造的构思阶段

第三节 文学创造的物化阶段

第八章 文学创造的价值追求 建议学时:4

[教学目的与要求]本章主要介绍文学创造的原则,即艺术真实、情感把握和形式创造,要求学生掌握文学创造的原则,重点掌握艺术真实和形式创造。

[教学重点与难点]艺术真实和形式创造是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授 课 方 法]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和课下自学为辅。

[授 课 内 容]

第一节 艺术真实与艺术概括

第二节 情感把握与形式创造

第九章 文学作品的类型和体裁 建议学时:4

[教学目的与要求]本章要求学生了解文学作品的类型和题材。

[教学重点与难点]现实型文学、理想型文学和象征型文学的特征是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授 课 方 法]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和课下自学为辅。

[授 课 内 容]

第一节 文学作品的类型

第二节 文学作品的基本体裁

第十章 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 建议学时:8

[教学目的与要求]本章主要介绍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要求学生掌握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及文学形象的三种至境即典型、意境和意象。

[教学重点与难点]典型和意境的特征是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授 课 方 法]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和课下自学为辅。

[授 课 内 容]

第一节 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

第二节 文学典型

第三节 文学意境

第四节 文学意象

第十一章 叙事性作品 建议学时:4

[教学目的与要求]本章重点介绍现代叙事理论对于叙事作品的分析方法,结合具体作品讲述叙事的构成、叙述视角、叙述时间等理论,并在此基础上给出叙事的界定,要求学生掌握叙事的理论并能用现代叙事理论分析叙事性作品。

[教学重点与难点]用现代叙事理论分析叙事性作品是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授 课 方 法]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和课下自学为辅。

[授 课 内 容]

第一节 叙事界定

第二节 叙述内容

第三节 叙述话语

第四节 叙述动作

第十二章 抒情性作品 建议学时:2

[教学目的与要求]本章结合具体作品分析抒情性作品的文本结构方式,语言特征,区分抒情与宣泄,在与叙事的比较中界定抒情,要求学生掌握抒情的特点和抒情方式。

[教学重点与难点]抒情不同于宣泄的特点和抒情方式是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授 课 方 法]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和课下自学为辅。

[授 课 内 容]

第一节 抒情界定

第二节 抒情性作品的构成

第三节 抒情方式

第十三章 文学风格 建议学时:2

[教学目的与要求]本章结合具体作品阐释风格的有关理论,要求学生对“文如其人”进行辨析,掌握文学风格的类型和影响文学风格的因素。

[教学重点与难点]“文如其人”之辨是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授 课 方 法]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和课下自学为辅。

[授 课 内 容]

第一节 风格概念

第二节 风格的形态

第三节 影响风格的因素

第十四章 文学消费与接受的性质 建议学时:2

[教学目的与要求]本章主要讲述文学消费的性质和文学接受的文化属性,要求学生掌握文学消费的性质,文学消费与文学接受的区别和联系以及文学接受的文化属性。

[教学重点与难点]文学消费的性质、文学消费与文学接受的区别是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授 课 方 法]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和课下自学为辅。

[授 课 内 容]

第一节 文学消费与一般消费

第二节 文学接受的文化属性

第十五章 文学接受过程 建议学时:4

[教学目的与要求]本章主要讲述文学接受的过程,要求学生掌握文学接受的发生、发展和高潮,重点掌握期待视野、隐含的读者、填空、还原与异变、期待遇挫、共鸣、净化等。

[教学重点与难点]文学接受过程中的诸范畴是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授 课 方 法]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和课下自学为辅。

[授 课 内 容]

第一节 文学接受的发生

第二节 文学接受的发展

第三节 艺术接受的高潮

第十六章 文学批评 建议学时:6

[教学目的与要求]本章主要介绍问学批评的内涵、标准、模式和具体的批评实践,要求学生掌握文学批评的诸种形态,并能用不同批评模式分析作品。

[教学重点与难点]用不同的批评模式分析作品是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授 课 方 法]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和课下自学为辅。

[授 课 内 容]

第一节 文学批评的界定

第二节 文学批评的标准

第三节 文学批评的模式

第四节 文学批评家和文学批评的实践

撰稿人:刘艳芬 审核人:王蓓

上一条:《红楼梦研究》教学大纲

下一条:《专业导论》教学大纲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南辛庄西路336号 银娱geg优越会7171156 电话:0531-82769210  邮编:250022

Copyright 银娱geg优越会7171156 - 银娱GEG优越会PRIVILEGE All rights reserved.2019

鲁ICP备090514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