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导读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舜耕书院 >> 经典导读 >> 正文

QQ群讲座稿265讲:《诗经·小雅·伐木》(三)(2018.03.18)

2020-08-04   作者:   来源:   点击:  

第二六讲:QQ群讲座稿:《诗经·小雅·伐木》(三)(2018.03.18)

【前言:宗来自学,以成此文;群中见之,皆因邀请。今学《诗经》,回归正统;不事创新,但求中正;依据毛传,参照五经。群数众多,二百七十;篇幅较长,耐心读之。不作旁观,不作赏评;学而习之,修齐治平。】

请先阅读诗序与原文:

诗序:《伐木》,燕朋友故旧也。自天子至于庶人,未有不须友以成者。亲亲以睦,友贤不弃,不遗故旧,则民德归厚矣。

第一章:伐木丁丁(音征),鸟鸣嘤嘤。出自幽谷,迁于乔木。嘤其鸣矣,求其友声。

第二章:相(音像)彼鸟矣,犹求友声。矧(音审)伊人矣,不求友生。神之听之,终和且平。

第三章:伐木许许(音虎),酾(音失)酒有藇(音序)。既有肥羜(音住),以速诸父(音斧)。宁(音佞)适(音是)不来,微我弗顾。

第四章:於粲(音于灿)洒埽(音洗扫),陈馈八簋(音轨)。既有肥牡,以速诸舅。宁适不来,微我有咎(音就)。

第五章:伐木于阪(音板),酾酒有衍。笾(音边)豆有践,兄弟无远。民之失德,干糇(音甘侯)以愆(音迁)。

第六章:有酒湑(音许)我,无酒酤(音姑)我。坎坎鼓我,蹲蹲(音存)舞我。迨(音带)我暇(音霞)矣,饮(音引)此湑(音许)矣。

四、第五六章讲解:

【1】第五章原文:“伐木于阪(音板),酾酒有衍。笾(音边)豆有践,兄弟无远。民之失德,干糇(音甘侯)以愆(音迁)。”从全诗而言,第一章之首句为“伐木丁丁”,第三章之首句为“伐木许许”,第五章首句为“伐木于阪”,以上三句有何不同?

“伐木丁丁”者,喻群贤众友之成德者;“伐木许许”者,喻群信众友之直言敢谏者;然则,“伐木于阪”是何义也?此须从“阪”字之象探究。或谓“坡者为阪”,或谓“陂(音坡)者为阪”,“坡”与“陂”皆为“倾斜不平”之处。

“伐木于阪”之句式,不同于“伐木丁丁”与“伐木许许”。“丁丁”、“许许”可以解为伐木之声,可以引申而用以喻不同人才;“阪”则是“倾斜不平”之地。倾斜不平,谓一侧高而一侧低,或以此而喻人才出身不论贫富贵贱,贤则得位,能则得用也。

王者选贤任能,交朋结友,所重惟在德能,不因其出身富贵而取之,亦不因其出身贫贱而弃之,且必以贤德者统摄有才能者。贤德者得其位,则上可辅君而下可安民;有才能者得其用,则能尽己之才能而利惠于天下众人;先贤德而后才能,则可避免才能用于邪恶。

士大夫不敢以诸侯为朋友,诸侯不管以天子为朋友,否则,君臣之礼失矣。然而,天子与诸侯,诸侯与士大夫,固然是“君臣”,关乎邦国天下之事,则君臣之礼必须守,尊卑不可乱;天子之心,却不可自高自大、盛气凌人,而须待诸侯、公卿、士大夫、贤能者如朋友。

【2】“酾酒有衍”,《毛传》注:“衍,美也。”何以解为“美”?《说文解字》曰:“衍,水朝宗于海也。从水,从行。”此为本义,谓各之流之流水,遵循其道而并入主流,谓之“朝宗”,进而汇入大海也。由此引申,谓流水广布而泽及四方,故可解之为“美”。

王者既得天下贤能英才,分布天下四方,德泽利益普及于天下之民矣,而今会聚天下贤能英才于朝廷,由其一同治国安民则可以谓之朋,由其同心同德则可以谓之友,王者以朋友之礼相待,燕之乐之,醇酒无所不及,不敢以己之位尊而轻忽于朋友也。

“笾(音边)豆有践”,其“笾豆”谓祭祀或饮食之器具,或用以容果品,或用以容干肉。“笾”以竹编制,“豆”则或用陶,或用青铜,或用木。“有践”谓逐步按序而陈列之。何以谓之“逐步按序而陈列”?由“践”字之象可知。

《说文解字》曰:“踐,履也。从足,戔(音兼)声。”凡以“戔”表音者,皆有“小”义,故,“践”谓步履之幅度较小,步步而缓行,一则谓其谨慎而稳重,真诚而朴实,一则或因所陈列者密集而众多,以使朋友皆能易得而食用之也。

“兄弟无远”,何谓也?第三章、第四章言“诸父、诸舅”,谓同姓、异姓之长辈;此章言“兄弟”,谓父族、母族之同辈。王者燕请朋友,朋友必有老少之别,盖王者召诸父诸舅以陪朋友之老者,而召兄弟以陪朋友之少者。既是兄弟,则不以宾客相待,故曰“无远”。

【3】“民之失德”,何谓也?天地之间,凡是生而为人者,无不已得上天所赋予之善性,此即所谓“先天之德”也;既有此“先天之德”矣,无不存乎其心,然而,其虽存而不自知者,谓之“民”;既知之,岂能守之而不失,方可谓之“人”。

既知为“人”,然后学习、修养而志于成仁,则为“士君子”。有“先天之德”而不自知,如玉在石中谓之璞,其人则谓之朴,谓之野,然而,其德未失也。若洗染污杂,浸蚀日久,则私心日益炽烈强盛,然后,其“先天之德”失之矣。

“民之失德”者,失其恻隐之心、辞让之心、羞恶之心、是非之心也。民何以失德?一者,王者所行之教,非使人能知其先天之德而修养之,而教之以追逐名利、谋求享乐、纵情争胜,犹如以五彩缤纷之色,层层涂抹于天然图画之上,则其民岂能不失德也?

再者,政令不仁,乃至残暴,以至于民不聊生,从而导致“民之失德”。如孟子所言:“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茍无恒心,放、辟【同僻】、邪、侈,无不为已。”是故,“民之失德”,无非因“政教之失”而致,不可责之于民。

【4】“干糇(音甘侯)以愆(音迁)”,何谓也?可以饱腹之食物,谓之“干糇”;“干”者,谓食物之中不见有水,非粥汤之类也;“糇”者,正餐之主食也。是故,若无“干糇”,则不能饱腹,乃或至于饥饿,是以,民视“干糇”为生死之大事。

《说文解字》曰:“愆,过也。从心,衍声。”此所谓“过”,轻者为过错,重者为罪过。既然“从心”,则非从事实言之,而是从其发心而言之。以“衍”为表音之象,则亦取“衍”字之义,但非取其“美”义,而取其“漫衍”之义。

“人心”介于“人身”与“人性”之间,人既有德,则性主导其心,犹如水有源而流朝宗;心主导其身,犹如流朝宗而入于海;然而,“民之失德”,则失其性而其心无所主,犹如水失其源而流失其宗;其心无所主,而其身反为其心之主,犹如海水倒灌而弥漫成灾。

民若失德,则难免为“干糇”之得失而招致过错或罪过。何以如此?或因唯恐自身有饥饿之忧患而见死不救,恻隐之心失去矣;或因已遭受饥饿而有生死之忧患而盗诈劫夺,辞让之心、羞恶之心、是非之心俱失矣。此章何以言“民之失德,干糇以愆”?

王者,君臣朋友皆须以“敬天保民”为其义务、职责,王者之礼群臣、使者,燕亲族、兄弟、朋友,非以相聚共乐也,非以笼络人才也,而是君臣、兄弟、亲友同心同德、相辅相助,以此而共同承担并完成“敬天保民”之天命也。“四海困穷,天禄永终。”

【今晚发布完毕。若有垂询,敬请小窗留言直说,必答以供参考。谢绝闲聊与争辩,无礼不答。若贵群不想继续,敬请告知,宗来愿意退出。若有愿转贴、转播者,悉听尊便。】

上一条:QQ群讲座稿266讲:《诗经·小雅·伐木》(四)(2018.03.25)

下一条:QQ群讲座稿264讲:《诗经·小雅·伐木》(二)(2018.03.11)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南辛庄西路336号 银娱geg优越会7171156 电话:0531-82769210  邮编:250022

Copyright 银娱geg优越会7171156 - 银娱GEG优越会PRIVILEGE All rights reserved.2019

鲁ICP备090514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