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导读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舜耕书院 >> 经典导读 >> 正文

QQ群讲座稿249讲:《诗经·小雅·鹿鸣》(二)(2017.11.05)

2020-08-04   作者:   来源:   点击:  

第二四讲:QQ群讲座稿:《诗经·小雅·鹿鸣》(二)(2017.11.05)

【欲学圣贤君子道,躬行孝悌敬读经。温柔敦厚诗言志,正解在于毛诗中。回归道统非易事,千年众说起纷争。近百余年反传统,今须本正且源清。宗来本是自己学,来到各群因邀请。今有群数二五七,周日晚间学诗经。群里不聊亦不辩,垂询请给我留言。来者不迎去不送,是否愿学凭自愿。文稿均在空间里,任凭转帖任浏览。】

请先阅读诗序与原文三遍(建议背诵):

诗序:《鹿鸣》,燕(音宴)群臣嘉宾也。既饮食(音印四)之,又实币帛筐篚(音匪),以将(音江)其厚意,然后忠臣嘉宾,得尽其心矣。

第一章:呦呦(音优)鹿鸣,食(音时)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将(音江)。人之好(音浩)我,示我周行(音航)。

第二章:呦呦鹿鸣,食野之蒿。我有嘉宾,德音孔昭。视民不恌【同佻,音条一声】,君子是则是傚【同效,音孝】。我有旨(音止)酒,嘉宾式燕以敖(音熬)。

第三章:呦呦鹿鸣,食野之芩(音秦)。我有嘉宾,鼓瑟鼓琴。鼓瑟鼓琴,和乐(音合勒)且湛(音丹)。我有旨酒,以燕乐(音勒)嘉宾之心。

五、《鹿鸣》一二句讲解:

【1】全诗共三章,其首句皆为“呦呦鹿鸣”。“呦呦”何义?《说文解字》曰:“呦,鹿鸣声也。从口,幼声。”然而,以此为“鹿鸣之声”者,首见于此,此后言及“呦呦”,亦唯沿用此义。然而,何义用此以象“鹿鸣之声”也?

《关雎》以“关关”为“鸟之和鸣声”,取其何义?《说文解字》曰:“關,以木横持门户也。”然而,此解只是从“关闭门户以别内外”而言,而不及“打开门户以通内外”之义,故其义未全。后一义,可从“门”中表音之象以得之。

“關”字,以“门”表其类属;其中间之字,读音为“官”,是表音之象,义为“织绢从糸贯杼”;“杼”者“梭”也,丝线出于梭,而连于绢,是相通相连之义;由此而言,则“關”字亦有“相通相连”之义。既相别而又相通,故能“和”,且有“以礼致和”之义。

以“关关”为“鸟之和鸣声”,并非随意,则以“呦呦”为“鹿鸣之声”,亦必随意。然则可以从“幼”以知其义矣。“幼”者,天真直率而毫无矫揉造作也。据此,则“呦呦”亦可谓天真直率而毫无矫揉造作也。故《毛传》曰:“呦呦然鸣而相呼,恳诚发乎中。”

何以言“鹿鸣”?一者,“鹿”见可食之物,则牝牡同行而趋之,由此而有阴阳和谐之义,于君臣则有君臣同心同德而相辅成仁之义。再者,“鹿”与“禄”谐音,故有“群雄逐鹿”之言,而有“禄”者兼指君臣,如君有“天禄”而臣有“俸禄”。

【2】“呦呦鹿鸣”之后,三章分别继之以“食野之苹”、“食野之蒿”、“食野之芩”。所谓“苹”、蒿、芩”,皆为鹿可食之草。“苹”生于水中,“蒿”生于陆地,“芩”则水陆两生,盖皆有所寓之义焉。兹据《毛传》以解之。

《毛传》曰:“苹,蓱也。”“蓱”今作“萍”,盖从其叶相比相并而生于水面而可以写作“蓱”,而从其叶平铺于水面而可以写作“萍”也。因其生于水中,故皆从“水”;“水”有“险难”之义焉。诗用“苹”而不用“蓱”、“萍”,盖谓“险难已平”也。

《毛传》曰:“蒿,菣(音沁)也。”“菣”为“蒿”之一类,名为“香蒿”,而蒿类皆生于陆地。《毛传》何以用“菣”解“蒿”?盖取“菣”字之“臤”也。“臤”有二音,一为“坚”,有“坚守道义”之义;一为“贤”,有“贤能”之义。

诗用“蒿”而未用“菣”,盖以其“坚守道义”且“贤能”,故而应居高贵之位,受人尊敬也;故而王业可以从兴而盛,犹如蒿草之生长而渐渐高大也。为君者,须“坚守道义”;贤能者,必是能“坚守道义者”,是故,君与贤能之相得,在于“坚守道义”。

《毛传》曰:“芩,草也。”既称之为“草”,则兼含水生与陆生之草矣。今所谓“黄芩”者,《说文解字》写作“黃菳(音琴)”,是故,此所谓“芩”非“黄芩”,而是芦苇之类,芦苇可生于水中,亦可生于陆地。诗用“芩”字,取其“今”之义。

由其时之先后而言,则“苹”谓王业初兴之险难之时,“蒿”谓王业渐成之时,“芩”谓王业初成之时。有所处之地而言,“苹”谓生于水中,“蒿”谓生于陆地,“芩”为可以水生亦可以陆生。无论何时何地,君与贤能之嘉宾,皆能“坚守道义”、相辅相成也。

何以用“野”字?“鹿”本野生之物,养之于园囿则非鹿之所愿;若以“鹿”喻“贤能”,则不可使“贤能”因食禄而受拘束以失其天真直率。若谓以往创业之时为“如鹿在野”,则今为朝廷之臣,则“君”与“贤能”不宜忘其初心而前后有所不同也。

是故,《毛传》解首章一二句曰:“兴也。……鹿得蓱,呦呦然鸣而相呼,恳诚发乎中。以兴嘉乐宾客,当有恳诚相招呼以成礼也。”所谓“呦呦然鸣而相呼”,共甘共苦也;所谓“恳诚发乎中”,内外一致也;所谓“嘉乐宾客,当有恳诚相招呼以成礼”,始终如一也。

六、《鹿鸣》三四句讲解:

【1】《鹿鸣》之三四句,首章为“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次章为“我有嘉宾,德音孔昭”,末章为“我有嘉宾,鼓瑟鼓琴”。皆言“我有嘉宾”者,谓“君”不以“君”自居,而以“燕待嘉宾之主人”自视,故以群臣以及贤能为“嘉宾”也。

在朝廷议政、行政,则不可无“君臣等级”之分,礼也,然而,所重在于“以礼而有序”;在宴饮之时,则主人真诚以待嘉宾,使“宾至如归”,畅言畅饮而同欢共乐,亦礼也,然而,所重在于“以礼而致和”。礼乐由此而得以相兼也。

“我”者,“君”以“燕待嘉宾之主人”自视也。“有”者,乐于“嘉宾”之既来也。“主人”欲宴请“嘉宾”,而“嘉宾”无故而不来,则可谓双方不能同心同德,乃至不愿往来,更不愿一同共事。今既“有嘉宾”,可谓“嘉宾”能“不弃我”也。

何以言“嘉宾”?《说文解字注》曰:“‘嘉,美也。’见《释诂(音古)》。又曰:‘嘉,善也。’《周礼》:‘以嘉礼亲万民’,郑曰:‘嘉,善也,所以因人心所善者而为之制。’”据此而言,“嘉”有“美”、“善”之义。

以“善”解之,由其心性之善而言也;以“美”解之,由其言行之善而言也。称之为“嘉宾”者,“主人”既以心性之善而请“宾客”,亦亦言行之善而待“宾客”,又已先许“宾客”亦能以心性之善而来,以言行之善而“燕乐”也。

【2】首章之“鼓瑟吹笙”,何义也?《说文解字》曰:“鼓,郭也。春分之音,万物郭皮甲而出,故谓之鼓。从壴(音注),支象其手击之也。”《注》曰:“凡外障内曰郭,自内盛(音剩)满出外亦曰郭。”谓有“春风化雨而万物发生”、“诚于中而形于外”之义。

再者,《说文解字》曰:“瑟,庖牺(即伏羲)所作弦乐也。从珡(音琴),必声。”又曰:“珡,禁也。神农作也。”据此而言,乐(音勒)于琴瑟者,期望于“羲皇上人”者也。所谓“羲皇上人”,即太古质朴之人,无忧无虑、天真直率而自然无妄者也。

《说文解字》曰:“吹,出气也。从欠从口。”释诂,“吹”者,气出于口,作用于物也。《说文解字》曰:“笙,十三簧。象凤之身也。笙,正月之音。物生,故谓之笙。”是故,“吹笙”有“春风吹拂而使万物发生”之义焉。

是故,“鼓瑟吹笙”谓“主人”使乐师“鼓瑟吹笙”,以示“主人”之天真直率、心性之诚善,且使“嘉宾”能畅言畅饮,如沐春风,从而能使人人所言皆是“成仁取义”之言,无不合于“生生”之道。《易经·系辞传》曰:“生生之谓易。”

次章之“德音孔昭”,谓宾主所言皆为“有德之音”,如五音皆正且和谐,以此相勉而其德各有所进,从而能“明明德于身”以“修身”、“明明德于家”以“齐家”、“明明德于国”以“治国”、“明明德于天下”以“平天下”也。孔,甚也。昭,明也。

末章之“鼓瑟鼓琴”,何义也?一者,“鼓瑟”有“春生万物”之义,仁也;“鼓琴”有“禁而有节”之义,义也;仁至义尽,人道成也。一者,琴瑟皆为乐器,但万望以“琴瑟”喻“君臣”、“主客”,兹先瑟而后琴,如“地天交泰”、“天地之和”,兼“泰”与“和”矣。

【今晚发布完毕。若有垂询,敬请小窗留言直说,必答以供参考。谢绝闲聊与争辩,无礼不答。若贵群不想继续,敬请告知,宗来愿意退出。若有愿转贴、转播者,悉听尊便。】

上一条:QQ群讲座稿250讲:《诗经·小雅·鹿鸣》(三)(2017.11.12)

下一条:QQ群讲座稿248讲:《诗经·小雅·鹿鸣》(一)(2017.10.29)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南辛庄西路336号 银娱geg优越会7171156 电话:0531-82769210  邮编:250022

Copyright 银娱geg优越会7171156 - 银娱GEG优越会PRIVILEGE All rights reserved.2019

鲁ICP备090514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