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导读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舜耕书院 >> 经典导读 >> 正文

《论语》讲座稿177:《子路》022(2018.10.23)

2020-08-04   作者:   来源:   点击:  

《论语》讲座稿177:《子路》022(2018.10.23)

【学友好!济南大学赵宗来敬礼!今日有QQ群微信群共计290个。各群皆由本人分段贴文,因群数众多,故篇幅大而间隔长。虽名为“讲座”,实宗来自学所撰;无意于传播,所至之群,必是应邀而来。若有垂询,随时可给我留言待答,不聊天,不辩论。所有文稿皆在121893048空间日志,任凭自愿阅览、转贴。贵群无人愿读,请将我移出贵群。】

{13.22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1】为何“君子和而不同”?古今中外,人无心身、时位、性情、心思、贤愚、遭遇尽皆相同者,乃是必然,亦是当然、自然,意欲强行使之尽皆相同则可谓妄为,且必所不能;知其不同而一视同仁,义也;以其各不相同而待之以义,则“和”矣。

朱子曰:“和者,无乖(音怪一声)戾(音立)之心。同者,有阿(音饿一声)比之意。”然而,“无乖戾之心”者未必能“和”,能“和”者必“无乖戾之心”。何谓“无乖戾之心”?违背人心人性谓之乖,违背人情民意谓之戾。能如此,则不止于“不和”。

如何能“和”?惟能“中”,而后能“和”。“性”中既有“喜怒哀乐”,然而,“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是人人生来皆同之“本性”、“善性”,此即可与人人相通之本源、端绪、统摄,由此而可以“人不知而不愠”,由此而可以“和”矣。

何谓“阿比之意”?对胜过我之人,违心称誉,以期得人欢欣、被人接纳,或因私情而有所偏袒,此谓之“阿”;与人比较,攀附其胜过我者,鄙斥不如我者,惟与同于我者相合,此谓之“比”。“无阿比之意”,然后可谓“君子”,“君子”不止于“无阿比之意”。

孟子曰:“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或相倍蓰,或相什百,或相千万;子比而同之,是乱天下也。”人亦有圣人、贤人、君子、小人,有士、农、工、商,有天子、公、侯、伯、子、男,有君、臣、民,有君臣、夫子、夫妇、兄弟、朋友,岂能“无不同”?

进而言之,“同”又如《易经·同人》之“同”,其义为“聚合”。君子之“不同”,无意于“聚合”而自然“聚合”,犹如“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犹如“王者,万民归往”,人能心悦诚服而自来归附也。

【2】为何“小人同而不和”?因“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也。如朱子引尹氏之言:“君子尚义,故有不同。小人尚利,安得而和?”小人之所谓“同”,但知情感之同、意见之同、利害之同,且刻意求同、因同而求利,而不知由本心本性之同以通于人。

以其心思惟在谋求私利,且难免“意必固我”,是故,必不能“和”。求情感之同而未必能得,且一旦好恶不同则排斥、鄙视;求意见相同而未必能得,且一旦所知所见不同则排斥、鄙视;求利害相同,则争名逐利,乃至“唯有永恒之利益,而无永恒之朋友”。

《大学》有言:“身有所忿懥(音至),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音浩勒),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所谓“心不正”,则是偏离本心,更不知本性,如此则岂能与他人之心性相通而至于“和”?

《论语》之对举“君子”与“小人”,非欲并列而比较之,尤非欲使人仰慕“君子”而鄙弃“小人”,否则,即非“和而不同”。为学者,须“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为政之“君子”,须以圣贤君子之道教化“小人”,且使其“乐其乐而利其利”也。

【今天发布完毕。学不在多,而在思而躬行。若有垂询,敬请小窗留言直说,必答以供参考。谢绝闲聊与争辩,无礼不答。若贵群不想继续,敬请告知,宗来愿意退出。若有愿转贴、转播者,悉听尊便。】

上一条:《论语》讲座稿178:《子路》023(2018.10.30)

下一条:《论语》讲座稿176:《子路》021(2018.10.16)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南辛庄西路336号 银娱geg优越会7171156 电话:0531-82769210  邮编:250022

Copyright 银娱geg优越会7171156 - 银娱GEG优越会PRIVILEGE All rights reserved.2019

鲁ICP备090514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