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导读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舜耕书院 >> 经典导读 >> 正文

QQ群讲座稿165:《论语·子路》010(2018.07.31)

2020-08-04   作者:   来源:   点击:  

QQ群讲座稿165:《论语·子路》010(2018.07.31)

【学友好!济南大学赵宗来敬礼!今日有QQ群微信群共计280个。各群皆由本人分段贴文,因群数众多,故篇幅大而间隔长。虽名为“讲座”,实宗来自学所撰;无意于传播,所至之群,必是应邀而来。若有垂询,随时可给我留言待答,不聊天,不辩论。所有文稿皆在121893048空间日志,任凭自愿阅览、转贴。贵群无人愿读,请将我移出贵群。】

{13.11子曰∶“善人为(音围)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诚哉是言也}

【1】上一章曰:“如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是有圣人之治。宋儒陈祥道先生曰:“为政之道,徳隆者,其效速;徳杀(音晒)者,其效迟。”是故,圣人之治,满一年而初具规模,三年而见成效显著,是其效之速者也。

此章所言,乃是善人之治。善人者,虽未学圣贤君子之道,但能保持其天生之善性而不被蒙蔽者也。其德不及君子,而不违其本性之善,如汉朝之高祖、文帝、景帝,如唐朝之太祖、太宗,皆可谓“善人”也。善人治政,以其德不及君子、贤人、圣人,故其效迟也。

所谓“为邦百年”,是管理邦国达百年之久也。善人管理邦国,非不用心也,非不用力也,但因其德之所限,则难免有偏颇或不足,或有过错、失误,乃至有舍本逐末之举,故而,其“为邦”也,或时有富利之效,时有强大之势,而不足以“化民”。

“善人为邦”,胜于“小人为邦”,虽未必能“知道”,却尚可“爱民”。如汉高祖自言,其初“谓读书无益”,而后“追思昔所行,多不是”,亦知除苛政、减赋敛;如唐太宗所言:“以史为鉴”、“水可载舟亦可覆舟”。是故,并非不欲大治,而终有所不能。

“善人为邦”,意欲有所作为,但必百年之久而能初见成效。陈祥道先生曰:“汉之兴,至于文景;唐之兴,至于开元,然后几致措刑,皆百年胜残去杀之效也。”君主之德不足,若能师古任贤,则可补其不足;若专权独断而任意,则偏颇错误必不会少。

【2】“善人为邦百年”,亦有成效,但其成效惟“胜残去杀”而已。何谓“胜残去杀”?使原本残暴之人不再为恶,使庶民不再行害义之事,此谓之“胜残”,是终未能使民“仁义”;君主设定法令条文,依法治国,使庶民惮于刑罚而不敢杀人放火,此谓之“去杀”。

“四书”、“五经”之所指导者,以“王道”为底限,“王道”以下者,不复倡之矣。此章之言“善人为邦百年”,非倡之也,乃叹之也。孟子不屑言“齐桓晋文之事”,耻于与管仲相比,亦同于此义。“为邦者”之德,关乎天下苍生,可不勉哉?

君主有君子之德,然后“王道”可以兴,天下可由“据乱世”而至于“升平世”;君主有贤人之的,然后“王道”可以立,进而趋于“帝道”,天下可由“升平世”而至于“太平世”;君主有圣人之德,然后“帝道”可以趋于“皇道”,天下可以成就“太平世”。

夫子“子三王”,夏禹、商汤、周文王之“王道”也,由“据乱世”而至于“升平世”之道也;“宗五帝”,帝尧、帝舜之“帝道”也,由“升平世”而至于“太平世”之道也。“祖三皇”,伏羲氏、神农氏、轩辕氏之“皇道”也,成就“太平世”之道也。

然而,学习圣贤君子之道者,所乐不在于君主之权位,惟“素位而行”、“恭己正南面”而已。德大而位尊,则见效速而所化广;德大而位卑,则见效迟而所化未必不广。然而,德之大小惟在己,位之尊卑非由己,故“不愿乎其外”,但“尽人事以听天命”而已。

孟子引伊尹之言曰:“与我处畎亩之中,由是以乐尧舜之道,吾岂若使是君为尧舜之君哉?吾岂若使是民为尧舜之民哉?吾岂若于吾身亲见之哉?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也。予,天民之先觉者也。予将以斯道觉斯民也,非予觉之而谁也?”

{13.12子曰“如有王(音旺)者,必世而后仁。”}

【1】“如有王者”,谓若有德如夏禹、商汤、周文王而遵行“王道”,能是天下庶民归往者。“三王”者,天下之“民王”也,庶民归往者也;“尧舜”者,“人王”也,德合天地者也;“三皇”者,“天王”也,德配天地者也。此章之“王者”,谓“民王”也。

“民王”其身则仁,而所行者乃是“善政”;“人王”其身尽性而格天,而所行者乃是“仁政”;“天王”其身则德可以凝道,而所行者乃是“无为之政”。“民王”既仁,则足以化民而向善,进而由善而至于仁,“善政”亦可趋于“仁政”。

是故,夫子所传之道,圣贤君子之道也;有圣贤君子之德,然后,在君主制位,方能行“皇道”、“帝道”、“王道”,因而方有“太平世”、“升平世”、“据乱世”。分而言之,则有“王道”、“帝道”、“皇道”之分,合而言之,亦可统称为“王道”。

统称为“王道”之时,是从“民王”、“人王”、“天王”而言,再上则谓之“道王”矣。由“王道”之下,则有“霸道”、“禽兽之道”。“霸道”者,“小人之道”也,尚知耻于沦入“禽兽之道”。“禽兽之道”者,非“人道”也,已不知“礼义廉耻”矣。

或有分“儒学”为“心性儒学”与“政治儒学”,且力倡“政治儒学”者,实不可取。无“内圣”之德,必不能成“王道”,但未有不修心养性而能行“王道”者。“内圣”,体也;“外王”,“内圣”之发用也;有此德而后成此用,故不可独言“内圣”或“外王”。

【2】“民王”以“仁心”行“善政”,以德建功,而以功治天下。“人王”以“圣德”行“仁政”,以人性成仁,而以德治天下。“天王”以“天德”行人道,道法自然,而以道治天下。康节先生曰:“三皇以道治天下,五帝以德治天下,三王以功治天下。”

“善人为邦”如何?“道之以政,齐之以刑”而已,因循而至于百年,可以“胜残去杀”,然而,能保其国而不足以化其民,故而“民免而不知耻”。且不至于百年,亦所难达也;倘若其间有不善之人,则虽百年亦不能达矣。

“善人”固然是德尚未成者,然而,非必成德而后方能行“王道”,孟子曰“保民而王(音旺)”,意谓能以其“保民之心”而行“保民之政”,则“王道”于此而始矣。是故,春秋之齐桓公,战国之齐宣王、梁惠王,无不可以行“王道”,奈何其但欲行“霸道”哉?

“春秋五霸”但行“霸道”,虽强大一时,而终究或衰或亡;“战国七雄”之所行,近乎“禽兽之道”,亦虽强大一时,而终究被强大如虎狼之秦国吞并。其君其主或不至于殒身亡命,而其间之庶民死亡离散者何辜?即便是秦国又岂是幸事也?

然则,何以“善人”不欲行“王道”也?以其德之不足,而至于患得患失,或急于自保,或急于求成也。强敌环伺,竟自以为无暇修德、不及行“王道”;身陷虎狼之中,竟自以为是人则不敌虎狼,必使自身亦成虎狼,或为虎作伥,或与狼共舞方可。可悲可叹。

【3】“必世而后仁”,何义也?由人生延续而言,男子三十而婚,婚后生子,故以三十载为一世;一世者,一代人也。由人生在世,往往不过百年而言,又有以百年为一世者。此所谓“必世”者,必不可少于连续三十载之数也。今所谓百年为一世,则是西来之说。

自贫弱而富强,倘若不择手段,则无需三十载之久,然而,不择手段,必后患无穷。且人之所以为人,人类之所以为人类,不在于贫富、强弱、贵贱,而在于是否尚有人心人性。人心发乎人性之善,则不失其仁矣,是故,“王者”之治,所重在于“仁”。

“善”可“感人”,而未必能“化人”;“仁”不求“感人”,而能“化人”。“民王”之“仁”,体现于政令则可谓“善政”,“善政”可“安民”,而难以“教民”。是故,“化人”必先“教民”,亦即“教化”,再辅之以“善政”,然后可“仁”。

“后仁”者,使民人“知仁义、知礼义”也,亦即“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此必赖于“教化”。能成“教化”者,惟有圣贤君子之道。何也?圣贤君子之道,本乎人人生来皆有之善性,非凭借后天灌输、添加;使人知其所自有而修养完善,方谓之“化”。

“教化”者,必如春风化雨方可,既诱惑不得,亦威胁不得。“教”者,使之自知有善;“化”者,使之修养而自成其善。“教”者,必循序渐进,礼闻来学,童蒙求我;继而气聚而成风,进而,君子之风成为主导,然后,小人从风。

何以“必世而后仁”?教化乃逐渐之事。人由不知而知,由知而愿学,由学而能信,信而能融,融而成用,用而得心应手,步步皆非易事。况且,世俗之中,杂说繁多,有种种诱惑与威胁,有自暴自弃者,有一曝十寒者,有知难而退者,有固执己见者,岂能速也?

“教”非一蹴而就之事,若无三十载之功,则不能成其“教化”。犹如春来物生,夏来物长,秋来物成,冬来物养。催熟之物,难以为继;未成之物,不成其用。揠苗助长,足以害物;杂草丛生,必然减产。至若种瓜欲得豆、种豆欲得瓜,不必赘言矣。

【今天发布完毕。学不在多,而在思而躬行。若有垂询,敬请小窗留言直说,必答以供参考。谢绝闲聊与争辩,无礼不答。若贵群不想继续,敬请告知,宗来愿意退出。若有愿转贴、转播者,悉听尊便。】

上一条:QQ群讲座稿166:《论语·子路》011(2018.08.07)

下一条:QQ群讲座稿164:《论语·子路》009(2018.07.24)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南辛庄西路336号 银娱geg优越会7171156 电话:0531-82769210  邮编:250022

Copyright 银娱geg优越会7171156 - 银娱GEG优越会PRIVILEGE All rights reserved.2019

鲁ICP备090514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