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导读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舜耕书院 >> 经典导读 >> 正文

QQ群讲座稿243讲:《诗经·豳(音宾)风·破斧》(三)(2017.09.24)

2020-08-04   作者:   来源:   点击:  

第二四三讲:QQ群讲座稿:《诗经·豳(音宾)风·破斧(三)(2017.09.24

【学友好!济南大学赵宗来敬礼!今日有243个QQ群,及“济大经典课堂微信群”。各群皆由本人分段贴文,因群数众多,故篇幅较大、间隔较长。虽名为“讲座”,实宗来自己读经学记;所至之群,必是应邀与学友共学。若有垂询,随时可给我留言待答,不聊天,不辩论。文稿皆在121893048空间日志,发布于各群之文字,任凭自愿阅览、转贴。只在“济大经典课堂微信群”进行,不加入其他微信群,请勿邀请。】

请先阅读诗序与原文三遍(建议背诵):

诗序:《破斧》,美周公也。周大夫以恶(音物)四国焉。第一章:既破我斧又缺我斨(音枪)周公东征四国是皇哀我人斯亦孔之将(音江)第二章:既破我斧又缺我錡(音旗)周公东征四国是吪(音额)哀我人斯亦孔之嘉第三章:既破我斧又缺我銶(音求)周公东征四国是遒(音求)哀我人斯亦孔之休

四、全诗三四句讲解:

【1】全诗三章,其三四句分别为:“周公东征,四国是皇”;“周公东征,四国是吪(音额)”;“周公东征,四国是遒(音求)”。《毛传》注:“四国,管、蔡、商、奄(音眼)也。皇,匡也。吪,化也。遒,固也。”以下据此作解。

“周公东征”,上承全诗各章一二句之义。一者,四国之乱,既败坏礼义,又伤害民用,祸国殃民,周公不得不行征伐也。再者,周公东征,并非欲行杀戮,而是欲止其叛乱而拯救庶民。三者,东征之后,须制礼作乐,仁政爱民,以期国泰民安、长治久安也。

“周公”并非“王”,亦无觊觎“王位”之心;其东征也,虽非奉周成王之命,但周武王驾崩而周成王年幼,天下未安而叛乱突起,作为周文王之子、周武王之弟、周成王之叔父,敬天保民安天下、保护周成王之重任,周公责无旁贷、义不容辞。

是故,“周公东征”虽非奉周成王之命,却犹如受周文王、周武王之托付,可谓至诚尽忠。从史实而言,叛乱者在宋国之地,在淮河流域,皆位于西周京畿之东,然而,“东”亦与五常之“仁”相对应,暗涵“仁爱”之义;孟子曰:“征之为言正也。”

【2】周公以仁爱之心不得不行征伐,非为杀戮也,是故,其征伐之心既正,而欲使所征伐者能自正也。“四国是皇”,是匡正四国之君而使之明德也。《说文解字》曰:“皇,大也。”《毛传》曰:“皇,匡也。”“匡”者,矫枉而归正也;归正而能修养明德,方能大。

四国之所以叛乱者,以其私心私欲作祟也。其所谓“叛”,先砍削其公正之心而惟存私心,而后不顾家国天下也;其所谓“乱”,先因心性之是非善恶混淆不辨,而后有“犯上作乱”之行也。若能自明其德,则必悔愧;能悔愧而修养,方能明明德于家国天下。

“四国之吪”,《说文解字》曰:“吪,动也。从口,化声。”《毛传》何以解之为“化”也?四国叛乱,已口出恶言;周公宁愿以为其恶言是因“讹错”而发,若能知错而改悔,则可免于征伐;其叛乱是动,停止叛乱亦是动,知错而改悔则可恢复本心,故曰“化”。

发之于口者,源乎其心。心昏,则发发之言讹误;心邪,则所发之言不正。是故,“吪”可以有“讹”之音义,正体字写作“訛”或“譌”。正言发于口,闻者听于耳而入于心,而后自正其心,则可谓“化”。“化”必由“自动”,人不可代,不可强;强之则为征伐。

【3】“四国是遒”,按《说文解字注》,“遒”字“从辵(音辍),酋声”;“酋”之本义是“日久之酒”,引申为“久”;“久则有终”,故又引申为“终”;“遒”者,遵循长治久安之道则能“固”而有“终”,是故,《毛传》解为“固”。

“遒”,古文写作“逎(音求)”,以“酉”为表音之象;“酉”者,夏历八月,春生而秋成也。“逎”者,若遵循“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之正道,则自然有成而有终。四国之君,何不遵循长治久安之道?何不遵循“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之正道?

“逎”与“遒”,非异体字也,乃古今字也。惟有形象有异而义无不同,谓之异体字;若其义有所不同,则不可谓之异体字。其实,但凡字之形象有所不同,则其义必有不同,由此而言,本无所谓“异体字”也。取“酉”为象,则自然而成;取“酋”为象,则涵强迫义。

《说文解字》解“逎”为“迫”,实为解“遒”之义。“四国是遒”者,谓四国之君若能遵循长治久安之道则固而有终,若叛乱而违正道则不得不征伐而迫之。此所谓“先礼后兵”、“先教后罚”之义。周公宅心仁厚,奈何四国之君不知改悔哉?

五、全诗五六句讲解:

全诗之五六句,第一章为:“哀我人斯,亦孔之将(音江)。”《毛传》注:“将,大也。”第二章为:“哀我人斯,亦孔之嘉。”第三章为:“哀我人斯,亦孔之休。”《毛传》注:“休,美也。”今据此作解如次。

【1】“哀我人斯”,是三章之所同。《说文解字》曰:“哀,闵也。从口,衣声。”又曰:“闵,吊者在门也。从门,文声。”兼取二字之象,可知“哀”字之义矣。“闵”者,知人有所丧亡,则以人文之礼而登门吊唁也。人文之礼,情真意切而有节也。

“哀”之“从口”者,心情出之于口,或哭泣,或慰问也;“衣声”者,据礼而着其衣,然而登门而吊唁行礼也。由字之象而可知者,字之本义也;由本义牵引而出,或由本义延伸所及,则是字之引申义。究“哀”之源在在于心,故引申为“凡见人有所失则不忍”。

“我人”者,由周成王言之,谓“天下之人”,是君之仁心;由周公与大夫言之,谓“我国之人”,是臣之仁心;有天下人人言之,谓“与我相同之人”,是人之仁心。君臣不仁,则必祸国殃民;人而不仁,无人心人性者也。

“斯”,如此也。四国之中,管蔡者,成王、周公之宗室也;宗室之亲,竟至于叛乱,失其孝悌之心矣,岂不可悲可哀?商奄者,成王之臣属也;身为臣属,竟至于叛乱,失其君臣之义矣,岂不可悲可哀?数人之私欲邪心,竟至于祸国殃民、扰乱天下,岂不可悲可哀?

【2】“亦孔之将”、“亦孔之嘉”、“亦孔之休”,谓能“哀我人斯”者,亦可谓甚大、甚善、甚美矣。《说文解字》曰:“孔,通也。从从乚从子。乚(音乙),请子之候鸟也。乚至而得子,嘉美之也。”谓“乙鸟(玄鸟)通天而子降生于人间”也。引申为“甚”。

《说文解字曰》曰:“将,帅也。”从“将”之象而言,是按分寸礼制而置肉类于床榻之上,具有“众多”之义;引申为一人统帅众人而征战者;“帅”之位高而权大,故又引申为“大”。是故,此言周公奉王命而率师东征叛乱,上合于天心,下合于仁义,可谓大矣。

《说文解字》曰:“嘉,美也。”盖其上为“吉”,得道则吉也;其中为“廾(音巩)”之变形,与人合力也;其下为“加”,有所增益也。是故,“亦孔之嘉”,谓周公东征,上合天心,下则勠力同心,不仅平定叛乱,而且有益于君臣民也。

《说文解字》曰:“休,息止也。从人依木。”“人”而“依木”则身可休歇、安立;“木”使人可“依”、可“据”、可“安”、可“立”,人若如此,则为“仁人”也。是故,“亦孔之休”,谓周公东征,使天下安宁,使君臣民能休养生息,是可颂、可美、可信之人也。

【今晚发布完毕。若有垂询,敬请小窗留言直说,必答以供参考。谢绝闲聊与争辩,无礼不答。若贵群不想继续,敬请告知,宗来愿意退出。若有愿转贴、转播者,悉听尊便。】

上一条:QQ群讲座稿244讲:《诗经·豳(音宾)风·伐柯》(2017.10.01)

下一条:QQ群讲座稿242讲:《诗经·豳(音宾)风·破斧》(二)(2017.09.17)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南辛庄西路336号 银娱geg优越会7171156 电话:0531-82769210  邮编:250022

Copyright 银娱geg优越会7171156 - 银娱GEG优越会PRIVILEGE All rights reserved.2019

鲁ICP备090514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