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导读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舜耕书院 >> 经典导读 >> 正文

QQ群讲座稿237讲:《诗经·豳(音宾)风·东山》(一)(2017.08.13)

2020-08-04   作者:   来源:   点击:  

第二三七讲:QQ群讲座稿:《诗经·豳(音宾)风·东山(一)(2017.08.13

【学友好!济南大学赵宗来敬礼!今日有239QQ群,及“济大经典课堂微信群”。各群皆由本人分段贴文,因群数众多,故篇幅较大、间隔较长。虽名为“讲座”,实宗来自己读经学记;所至之群,必是应邀与学友共学。若有垂询,随时可给我留言待答,不聊天,不辩论。文稿皆在121893048空间日志,发布于各群之文字,任凭自愿阅览、转贴。用微信者,可以加我微信号为“儒学文学”全拼字母,请说明要加入“济大经典课堂微信群”;不加入其他微信群,请勿邀请。】

请先阅读诗序与原文三遍(建议背诵):

诗序:《东山》,周公东征也。周公东征,三年而归,劳(音酪)归士,大夫美之,故作是诗也。一章言其完也,二章言其思也,三章言其室家之望女也,四章乐(音勒)男女之得及时也。君子之於人,序【同叙】其情而闵【同悯】其劳(音牢),所以说【同悦】也。“说以使民,民忘其死”,其唯《东山》乎?

第一章:我徂(音促二声)东山慆慆(音涛)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我东曰归我心西悲制彼裳(音常)勿士行(音航)蜎蜎(音冤)者蠋(音竹)(音争)在桑野敦彼独宿亦在车下

第二章: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果臝(音裸)之实亦施(音移)于宇伊威在室蠨蛸(音消烧)在户(音听)(音团三声)鹿场(音厂)(音意)燿宵行(音不可畏也伊可怀也

第三章: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音贯)鸣于垤(音叠)妇叹于室洒埽穹窒(音穷至)我征聿(音欲)有敦瓜苦烝在栗薪自我不见于今三年

第四章: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仓庚于飞熠燿其羽之子于归皇驳其马亲结其缡(音离)九十其仪其新孔嘉其旧如之何

一、《东山》题解:

“东山”者,何也?《毛诗》、《郑笺》未作解,《诗集传》解为“所征之地”。然则,“东山”是否某一山名或地名?《孟子·尽心上》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或以为其“东山”为“蒙山”,或以为是“峄山”,均在今山东境内。

东晋谢安,尝归隐于“东山”,其所谓“东山”,在今浙江境内。盖名为“东山”者,必有多处。然而,“周公东征”,乃是征伐叛乱者管叔、蔡叔、武庚,武庚之封地,应在今河南一带,必非仅仅是“东山”之一山、一地,故不宜以山名、地名解之。

兹以“东山”之“象”解之,以下之言,或许是“微言大义”,或许是“借题发挥”,或许有人以为是“牵强附会”。然而,《豳风》之《七月》、《鸱鸮》,皆寓深义,《东山》亦当如此。何以必求其深义也?《诗经》之题,如《易经》之卦名,不可不知其义也。

《诗经》之题如卦名,其序如卦辞,其诗如卦象,三者一贯而各有侧重,有其一未明,则所知难以全。譬如读《易》,卦名犹如卦辞、卦象之点睛,倘若卦名之义不明,则欲解卦辞、卦象难免有偏颇、不及。读《易》须知卦名之义,读《诗》亦须知诗题之义也。

以史实而言,周公所征伐者,在京都之东,其征伐则如登山;西周初立,管蔡之乱不平,则如有西而无东,如只得平川而不得高山;西周初立,天下尚未平定,庶民尚未安宁,若止步于偏安,不能平定管蔡之乱,则西周难以“安如山”也。

从义理而言,“东”者,日出之方,春生之季,仁政之行也。仁政既行,然后庶民如逢春而发生;庶民生生,然后君王之德如日而光明。“山”有何义?孔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虽曰“征伐”,必发乎“仁心”。

《孟子》曰:“征之为言正也。”发乎“仁心”而行“征伐”,“敬天保民”之道也;为铲除异己,或为保权争地,或早存杀戮之心,则非发乎“仁心”,其“征伐”亦因此而非“正”也。此诗继之于《鸱鸮》之后,盖言“征伐之道”也。

二、《诗序》讲解:

《诗序》曰:“《东山》,周公东征也。周公东征,三年而归,劳归士,大夫美之,故作是诗也。一章言其完也,二章言其思也,三章言其室家之望女也,四章乐男女之得及时也。君子之於人,序其情而闵其劳,所以说也。说以使民,民忘其死,其唯《东山》乎?”

【1】据《书经·周书·金縢》,武王克商二年而病重,周公卜筮而祝告于太王、王季、文王,愿以身代武王而前往侍奉三位先王在天之灵,但谋求国运恒泰,三卜而三吉,周公命史官存放祝文于金制之匣中,并嘱人莫泄露。次日,武王病愈。“金縢”即金制之匣。

数载之后,武王死,管叔、蔡叔即散布流言,谓周公欲害成王,周成王信其流言而疑周公。管蔡与淮夷叛乱,周室危矣。周公与太公、召(音邵)公曰:“我若不摄政,则无以告慰我先王。”周公东征,两年而平定叛乱,之后作诗《鸱鸮》以贻成王。

成王未信周公之言,亦未责于周公。至于秋季,禾稼既熟而尚未收获,大风起而雷电作,禾稼尽倒伏,大树亦被连根拔起。国人惊恐,成王与大夫身穿朝服,而启其金縢,成王因此而得知周公欲代武王之死而求国运恒泰之心志,亲迎周公而使周公摄政。禾稼复立而大熟。

由此而言,周公东征,平定管蔡之乱,在成王亲迎而归京城之前,《鸱鸮》作于平定管蔡之后,《东山》则当作于成王亲迎周公摄政之后。然而,《郑笺》称,成王既得《金縢》中周公祝文,即亲迎周公,然后周公摄政,进而平定管蔡己淮夷之叛乱。

《诗序》但言“周公东征”,而不言所征伐者是何人,何也?《诗经》之诗虽源于史实,然而,此诗既编入“经”中,则已不仅局限于史实,而是借此以明“征伐之道”而已。是故,读此诗者,不必刻意考证究竟平叛与摄政之先后,贵在能明“征伐之道”也。

【2】《诗序》曰:“周公东征,三年而归,劳归士,大夫美之,故作是诗也。”由此而言,是周公东征三年,平定叛乱之后,将士兵卒归来,然后犒赏慰劳将士兵卒。然则是谁犒赏慰劳?成王也,周公只是奉成王之命以行之而已。

所谓“大夫美之”,是大夫赞美成王能犒赏慰劳将士兵卒,此诗乃是大夫所作也。今人多弃《诗序》之言,而谓此诗乃是士卒东征归来后述怀之作,倘若如此,则此诗便是“东征之怨”,而与“君王深体士卒之劳苦而犒赏慰劳”无关,不配为《诗经》之诗矣。

若“东征”而使“士卒怨之”,则“东征”竟成“不义之战”矣。若是有君王、大夫代述“士卒之怨苦”,便是君王、大夫之“恻隐、仁慈”,且士卒皆能知礼义也。“东征”虽能发乎“仁心”,但终究是迫不得已之事,此所谓“佳兵不祥”也。

全诗共四章。“一章言其完也”,意谓第一章所写者,乃是归来之士卒虽然得以生还,身体未受损伤,然而纵然在战场无战阵之事,亦不免风餐露宿、急行独宿之苦。“二章言其思也”,意谓第二章所写者,乃是士卒东征之时,常年在外,其妻殷切思念而望其速归也。

“三章言其室家之望女也”,意谓第三章所写者,乃是士卒出征,而殷切思念其家人,期盼早日与家人团聚也。“女”,“汝”也,士卒称其妻室也。“四章乐男女之得及时也”,意谓第四章所写者,乃是士卒虽归来,夫妻尚能相见,却不知久别之后,其妻是否依然如故。

【3】《诗序》曰:“君子之於人,序其情而闵其劳,所以说也。”但凡有德之人,皆知天理与人情。通人情者,方能“序人之情”;知天理者,方能“悯人之劳”。既生为人,则无不有“恻隐之心”、“辞让之心”、“羞恶之心”、“是非之心”,此为“先天之德”。

成德之人,谓之君子,此为“后天修养”。有“先天之德”,如心田已播良种,且已萌芽;有“后天修养”,则如使芽苗生长、成熟、收获。一个人,不失其“先天之德”,则不失其为“人”;能修养“先天之德”而至于成熟收获,方能“为政”而不失节操。

“序”虽与“叙”之义,有同有异。“叙”字,“从攴(音扑),余声”,讹变为“从又”,其义为“次第”。因其“从攴,余声”,故其义为“我执规矩而列其次第”,其中有“我”,亦有“规矩”;有“我”则或许有“私”,“规矩”若是自定,或许“自以为是”。

按《说文解字》,“序”字本义为“东西墙”,此墙在堂上,界分南北。界分南北之墙,亦是连通南北之墙,由此而引申出“授受相连通而有条不紊”之义。其实,从“序”字之象,便可见“授受相连通而有条不紊”之义。何以如此?

若谓“人性”犹如界分南北之“东西墙”,人们常常见其“界分”而不见其“连通”。从“人性”而言,“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人之初,性本善”,因而,人与人之间,以“善性”相“连通”,然而,人人之“善”有程度之不同,故而谓之“相近”而非“相同”。

“人性”如此,“人情”亦如此。从“予”而言,必有授予者,亦有接受者,两者之间必有“连通”。“序其情”者,遇风餐露宿、急行独宿则无不苦之,夫妻久别则无不思之,常常漂泊在外则无不思归,此即“人情”之“连通”,君子方能推己及人体恤人情。

“闵”者,礼义在内而呈现于外也。“悯”则强调其真心实意,“愍”则心知民之劳苦且救之以道义。“闵其劳”之“闵”,可兼取“悯”与“愍”之义。在君臣之位者能“序其情而闵其劳”,则将士兵卒虽苦,却能心悦诚服,故曰“所以说也”。

【4】所谓“说以使民”,何谓也?君臣须先有“仁慈之心”,然后能“序其情而闵其劳”;君臣能“序其情而闵其劳”,然后能“民虽冒死征战、劳苦异常而无怨无悔”,此为“使民之道”。然而,倘若以“序其情而闵其劳”而“使民劳苦送死”,则是虚伪奸诈。

所谓“民忘其死”,何谓也?天地生人,但使人生而尽其天年,非欲人死;天子得天之命,以“保民”;圣贤君子之道,在于“成人、成仁、明德、达道”。因而,圣贤君子、天子、君臣,决不可“使‘民忘其死’”,否则,违背上天“好生之德”、“人之善性”。

《古三坟·山坟·连山易爻卦八宫分宫取象歌》中有“君象首”、“臣象股”、“民象体”三卦象,谓“君臣民”犹如一人之“头颅、四肢、躯干”,是“君臣民一体”之义。为君为臣者能知此义,而落实于政教,然后,其民自然能“知仁义而忘其死”。

所谓“说以使民,民忘其死”,亦即明示以“征伐之道”。所谓“征伐之道”,不在于“征伐之际”,而在于“仁政”之“政”、“礼义”之“教”;“仁政与“礼教”,不在于其外在形式与措施,而在于君臣之“仁心善性”。

所谓“其唯《东山》乎”,何谓也?“周公东征”者,具象也;“征伐”者,类象也;“政教”者,“征伐”之本也。《东山》一诗,明示以“征伐”之本、“征伐”之道,于“周公东征”一事而无不涵括其中矣。能知《东山》之题旨、诗序之义理,可学《东山》之诗矣。

【今晚发布完毕。此但以《诗经》为经,敬畏而学习;依据《毛诗诂训传》及《诗序》作解,不做文学解读、学术研究,不存旁观、鉴赏心态。若有垂询,敬请小窗留言直说,必答以供参考。谢绝闲聊与争辩,无礼不答。若贵群不想继续,敬请告知,宗来愿意退出。若有愿转贴、转播者,悉听尊便。】

上一条:QQ群讲座稿238讲:《诗经·豳(音宾)风·东山》(二)(2017.08.20)

下一条:QQ群讲座稿236讲:《诗经·豳(音宾)风·鸱鸮(音吃消)》(2017.08.06)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南辛庄西路336号 银娱geg优越会7171156 电话:0531-82769210  邮编:250022

Copyright 银娱geg优越会7171156 - 银娱GEG优越会PRIVILEGE All rights reserved.2019

鲁ICP备090514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