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导读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舜耕书院 >> 经典导读 >> 正文

QQ群讲座稿207讲:《诗经·秦风·权舆》(2016.12.18)

2020-08-04   作者:   来源:   点击:  

第二〇讲:QQ群讲座稿:《诗经·秦风·权舆(2016.12.18

【学友好!济南大学赵宗来敬礼。今日有225群,宗来亲手逐群分段贴文,隔十分钟一大段;所至之群,必是应邀;若有垂询,敬请小窗留言待答,群中不答。此虽名为“讲座”,实是宗来自学所撰。敬学《毛诗诂训传》与《诗序》,不敢鉴评。文稿皆在121893048空间日志,任凭阅览、转贴。愿学者欢迎,不愿者请自便。此后,若非特殊情况,不再接受加群邀请。】

请先阅读诗序与原文三遍(建议背诵):

诗序:《权舆》,刺康公也。忘先君之旧臣,与贤者有始而无终也。

第一章:音乌)我乎,夏屋渠渠今也每食音四)无余。于同吁,音须】音接)乎,不承权舆。

第二章:音乌)我乎,每食音四)四簋音鬼)。今也每食音四)不饱。于同吁,音须】音接)乎,不承权舆。

一、题解与诗序讲解

【1】《秦风》十篇,此是最后一篇。欲知此诗为何以《权舆》为题,须先知“权舆”之义。《毛诗诂训传》(简称《毛传》)解“不承权舆”时曰:“权舆,始也。”草木之始,谓之萌芽;事之开端,谓之肇始。孕育成胎,人生之始。

草木萌芽而不生长,终究无果;事既肇始而半途易辙,终究无成;既孕成胎而不保养,岂有健康婴儿?孟子曰:“五谷者,种之美者也。茍为(音围)不熟,不如荑稗(音题拜)。夫(音扶)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万事万物,无不如此。

《诗序》以为此诗是“刺秦康公”之作,所“刺”者何?“刺”其“忘先君之旧臣,与贤者有始而无终”。此所谓“先君”,是指“秦穆公”。“秦穆公”之“旧臣”,虽有一百七十七人殉葬,然而,其尚存者当有更多。虽然尚存而被遗忘,无异于殉葬。

所谓“忘”,是心中本自有之,而后心中全然失之。失而或可能复得,因而可“刺”;“刺”之而不痛不麻,则可谓“受刺者”已“病入膏肓”而“不可救药”矣。国人尚有“刺之者”,其国尚有希望;当国人无心再“刺之”,则其国无望矣。

所谓“与贤者有始而无终”,何意也?此所谓“贤”,与“圣贤君子”之“贤”不尽相同。“圣贤”之“贤”,“德能兼备”且“遵道而行”者也;此所谓“贤”,“善良而有技能才艺”者也。然而,《诗序》之言,可以兼有两者之意焉。

由秦国之史实而言,其所谓“贤者”,只是“善良而有技能才艺者”,甚至只是“有技能才艺者”。“秦康公”之“与贤者有始”,盖谓其既受“秦穆公在位时之贤者”;“无终”,则谓忘之、弃之矣。既然“选贤与能”,则“能者”不可不重,更不可弃。

由《诗序》之义而言,秦国何尝认可“圣贤”?若不认“圣贤”,岂能“遵道而行”?若以“有技能才艺者”为“贤”,且能重之、用之,尚可“建功”。倘若既不认“圣贤”,又忘弃“有技能才艺者”,则国人尚有何可望哉?

【2】“权舆”固然有“始”之意,然而,作为此诗之题,或许另有深意焉。析而言之,“权”有“秤锤”之义,“舆”有“车辆”之义。“秤锤”谓之“权”,“称杆”谓之“衡”;“秤锤”移动于“称杆”之上而称量物之轻重,故引申出“权衡”之义。

孟子曰:“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音围)甚。”其意曰:“能用秤加以权衡,然后能知物之轻重;能用尺度加以丈量,然后能知物之长短。万物皆如此,人心尤其如此。”是故,人心不可欺也。

由此而言,“先君之旧臣”以及“贤者”,其心中无不有“权”有“衡”,无不有“尺”有“度”。“秦康公”是否“忘先君之旧臣”,“旧臣”岂能不知?“秦康公”对“贤者有始而无终”,“贤者”岂能不知?“秦康公”如何待其国人,国人岂能不知?

人人心中固然各有“权衡”,各个邦国亦各有“权衡”。在一国之中,善良与邪恶之辨别,贤能与奸佞之取舍,政令正偏之决策,在于其“君主”。是故,“君主”在其中之作用,犹如“移动秤锤以称量物之轻重之人”,亦即“掌权者”。

“权”与“舆”有何关联?“舆”者,“车”也,“车”以载人载物;“国”者,“君臣民”栖息生活之地,犹如“舆”也。“国”行“霸道”,则可谓误入歧途;“国”行“王道”,方可谓遵行正道。然而,究竟是行“王道”或“霸道”,其关键在于“掌权之君”。

二、《权舆》讲解:

【1】第一章曰:“於(音乌)我乎,夏屋渠渠。今也每食(音四)无余。于【同吁,音须】嗟(音接)乎,不承权舆。”《毛诗诂训传》(《毛传》)曰:“夏,大也。承,继也。权舆,始也。”兹以此作解。

“於(音乌)我乎”之“於”,《毛传》、《郑笺》、《诗集传》皆未注音,此处为何读其音为“乌”也?《尔雅·释诂》疏谓“於”为“叹辞”,其读音为“乌”。如《书经·尧典》“於(音乌),鲧(音滚)哉”,如《诗经·周颂·清庙》“於(音乌)穆清庙”。

《权舆》诗中,兼有“於”、“于”二字,可见二者不同。然而,世俗之“语辞”,二字往往通用;作为“叹辞”却不能写作“于”。如“於,鲧哉”之“於”,不可写作“于”。所谓“语辞”即“虚辞”,而“叹辞”不属于“语辞”,故读其音为“乌”。

“於我乎”,是自我之感叹。“我”者,“旧臣”与“贤者”也。“夏屋渠渠”,意谓“房屋既大且深广”。“夏”为“大”之义,“渠渠”为“深广”之义。此谓当初深得君主之重视,因而有宽大之房屋,有深广之院落,衣食当然无忧无虑。

【2】“今也每食无余”,意谓“如今常常家无余粮”。“每”者,“每每”也,犹如今所言“常常”。“食”何以读音为“四”而不读“时”?作为“粮食”、“食物”之义,则“食”读音为“四”;作为“吃饭”之义,则读音为“时”。

何以“今也每食无余”?当今在位之“君”,已“忘先君之旧臣”矣,对于“贤者”早已大不如前,“有始而无终”矣。其“君”如此,因而感叹曰:“于嗟乎,不承权舆。”此所谓“于”,通“吁”,亦属于“叹辞”,而非“语辞”,何以不读其音为“乌”?

因为此处之“于”字,并非取“于”字之本义,而是取“吁(音须)”字之本义。此“吁”字,非“呼吁(音欲)”之“吁”,在规范汉字之中,作为“叹辞”则写作“吁”,作为“呼吁”之“吁”则写作“籲”,两者本非同一个字。

“吁”者,心怀郁闷而叹气也;“嗟”者,因偏离正道而叹息也。何以郁闷?何以叹息?因“不承权舆”。由诗之字面之义而言,意谓其“君”对“先君之旧臣”以及“贤者”,皆“有始无终”,且已放弃其初衷矣。深言之,则谓其“君”如此,则失“权衡”,国将不保。

【3】第二章曰:“於(音乌)我乎,每食(音四)四簋(音鬼)。今也每食(音四)不饱。于【同吁,音须】嗟(音接)乎,不承权舆。”《毛传》曰:“四簋,黍稷稻粱。”此所谓“簋”,是兼顾“簋簠”而言,谓内方外圆者为“簋”,外方内圆者为“簠”。

“簋”用以装“黍稷”,“簠”用以装稻粱,其容量皆为一斗二升。此章之义为:“当初我在朝廷时,常俸四斗八升余;而今虽然仍在位,而今饭菜难疗饥。长吁短叹却无奈,有始无终国难继。”此非“旧臣”、“贤者”在乎俸禄、温饱,而在乎君主是否信任。

君主不信任“先君之旧臣”,且忘记“旧臣”,则辜负“先君”而不孝,且使“新臣”寒心矣。君主不重视“贤者”,则其“政”难“正”、其“教”难“行”,乃至难免走向旁门左道、歪门邪道,此不仅是国人之灾祸,且可谓天下之灾祸矣。

【今晚讲学已毕。多谢诸友。若有垂询,敬请小窗留言直说,所答仅供参考。谢绝闲聊与争辩,无礼不答。若贵群不想继续敬请告知,宗来将立即退出。若有愿转贴、转播者,悉听尊便。诸君再见!晚安!】

上一条:QQ群讲座稿208讲:《诗经陈风·宛丘》(一)(2016.12.25)

下一条:QQ群讲座稿206讲:《诗经·秦风·渭阳》(2016.12.11)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南辛庄西路336号 银娱geg优越会7171156 电话:0531-82769210  邮编:250022

Copyright 银娱geg优越会7171156 - 银娱GEG优越会PRIVILEGE All rights reserved.2019

鲁ICP备090514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