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导读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舜耕书院 >> 经典导读 >> 正文

QQ群讲座稿092:《论语·子罕》011(2016.12.27)

2020-08-02   作者:   来源:   点击:  

QQ群讲座稿092:《论语·子罕》011(2016.12.27)

【学友好!济南大学赵宗来敬礼。今日有228群,皆应邀而至,宗来手动逐群分段发文,约十五分钟一大段(第一段用时较多,故段落更大)。若有垂询,敬请小窗留言待答,群中不答。此虽名为“讲座”,实宗来自学所撰。敬学《论语》,不敢鉴评,只敢学习而躬行。文稿皆在121893048空间日志,任凭阅览、转贴(今日因腾讯维修,故暂时不能上传)。若无特殊情况,不再接受加群邀请。】

9.24子曰:“法语(音欲)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因围)贵。巽与(音训羽)之言,能无说【同悦】乎?绎(音意)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1】何谓“法语之言”?“法言”者,正直而合乎礼法之言,且可以作为法则者。《孝经》曰:“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然而,“法语之言”与“法言”必有所不同,其不同在于“语”字。“语”者,“他人告诫我”也。

是故,“法语之言”,即“他人告诫我之言”,是因我有过错或不足,因而“告诫我”。既然是“告诫”,则须听从。既已闻其告诫,则当反思“我是否已确实听从”。倘若只是耳闻之、口应之,而不能改正自身之错误、弥补自身之不足,则不诚不敬矣。

人之有过错、不足,犹如自身有疾病。人之有疾病而不服药,则病情迁延而久难愈,然而,良药苦口,人常常不愿服之。人之有过错、不足而不纳忠言,则过错终究难改、不足终究不得弥补,岂能成君子之“德”?然而,忠言逆耳,人常常不愿听从之。

【2】何谓“巽与之言”?“巽”者,谦逊而恭顺也;“巽与”者,“他人谦逊而对我恭顺”也。他人之言谦逊而恭顺,虽非恭维、阿谀,然而,人往往闻之而生喜悦之情,倘若闻之而喜悦,则不知不觉间,已沾沾自喜而近于“闻誉则喜”矣。

所谓“能无说乎”,意指若闻“巽与之言”,不应因此而沾沾自喜。以《周易》八卦而言之,“巽”与“兑”二卦恰与此章之言相关。“巽”有“风”之象,又有“入”之象;“兑”有“泽”之象,又有“悦”之象。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其“悦”在于“言入我心”而“心得其意”,如春雨滋润禾苗,因之喜悦之情由内而外,所悦在内。闻“巽与之言”而“悦”,却如春风吹拂而洋洋得意,未能“入我心”,只是因“春风吹拂之惬意”而喜悦,所悦在外。

是故,闻“巽与之言”者,“绎之为贵”。“绎”者,择寻其意绪而辨明其意也。他人之谦逊,未必是他人德能确如其言;他人之恭顺,未必是我之德能确如其言。他人之谦逊与恭顺,是他人之德行礼貌;我必“知己知彼”而后方可。

【3】“说而不绎”者,只是因他人之谦逊、对我之恭顺而喜悦,则我心由其“巽与之言”所牵引,如此则既难“知己”,亦难“知彼”,或许因此而沾沾自喜,傲慢之心由此而生焉,或许因此而误解他人,轻视他人。

“弃甲曳兵而走”而“五十步笑百步”,人皆能知其可笑;“登高山”而“百步笑五十步”,同样可笑。居功自傲,人皆知其不可;人之有功有德而不居,却误以为其人无此功此德,或误以为其功其德不如我,岂其可乎?是故,“说而不绎”者,则虽圣人亦无可奈何之。

“从而不改”者,耳闻“法语之言”,口中诵之赞之,而不据以改正自身之过错,不据以弥补自身之不足,终究无益。譬如读经者,经中之言,无不可谓之“法语之言”也,若不能据之以“灭己之人欲”、“改己之恶习”,纵然通读“四书五经”,又有何益?

真一道子先生尝叹曰:“今日儒、道之不兴,因无躬行者而已。其恶不去,其善不来;恶习不除,道心不立。”宗来闻之而汗颜自惭。即如读《论语》者,读之而不切其身,知过错而不改,有不足而不弥补,而欲有“君子之德”,圣人亦对其必无可奈何也。

9.25子曰:“主忠信。毋(音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音旦)改。”

【1】此章之言,《学而》第八章已有之:“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此处何以又加重复其后半?盖其文字虽同,而其义则有所不同,犹如“橘逾淮则为枳”,如“水在海洋”与“水在江河湖泊”之不同也。不可以为重复。

《学而》之言“主忠信”,是初学君子之道者,当求“以忠信为其心之主”,而不可“心役使于外物”也;《子罕》之言“主忠信”,则是“贤人”之“心”必由“性”以“主”之,由此而能“无不忠信”。盖“君子”在于“正心”,“贤人”在于“率性”。

【2】《学而》之言“无友不如己者”,谓学习“君子之道”者,必以“志于学”者、“志于仁”者为“友”;《子罕》之言“毋友不如己者”,谓修行“圣人之道”者,必以“志于道”者为“友”。二者有“无”与“毋”之不同。

“无”者,《说文解字注》曰:“通于元者,虚无道也。”据此而言,“无友不如己者”,谓自其始即应避免与“小人”为“同志”,何也?倘若立志于名利,则终究不是“君子之道”。“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学习“君子之道”者,岂能与“小人”为“友”?

“毋”者,乃是告诫之辞。“贤人”者,既有“君子之德”,进而修行“圣人之道”矣。当其学习“君子之道”时,固然既有“朋”,且有“友”,然而,当其修行“圣人之道”时,当初能“志于学”、“志于仁”者,未必能“志于道”,故而有此告诫也。

【3】《学而》之“过则勿惮改”,兼言“大过”与“小过”,而以“大过”为主也。《子罕》之言“过则勿惮改”,则“大过”当无,而“小过”不免,而“小过”亦必改之,而后方可成就“圣人之德”。“贤人”何以成就“圣人之德”?“养性”而至于“尽性”也。

是故,此章之要点,在于“主忠信”,即“以性主心,以心主身”,否则,难免有“未忠未信”者。至于某人是否可以为“友”,亦须以“性”辨别,而不可“臆断”;欲“改过”而至于“无过”,亦须由“性”上用功。

古人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此言之意曰:“小人”之“过”多矣,“君子”难免有“过”,“贤人”近于“无过”,“圣人”则“无过”。知“过”而后“改”,如纠偏、治病,亦须“固本培元”;“养性”而“无过”,必须“固本培元”。

9.26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所谓“三军”,古时有二解。其一,按西周之制,“一军”有一万二千五百人,诸侯大国有“三军”,“统率三军”者谓之“帅”。其二,左、中、右三军之统称,故可用以“军队”之通称。此章之“三军”,二解均可用,但以前解为佳。

“夺”者,“以强力而换之”也。“三军”之“帅”,何以“可夺”?“帅”之上,有其君主;“帅”之下,有“将士兵卒”。任命其人为“帅”者,其君主也。君主既可凭其权力而任命,固然亦可凭其权力而夺换之。其“将士兵卒”亦可“夺换”之。

一人之“帅位”,固然可以得之于其君主,可以凭借其威权为维护其位,然而,因“帅位”乃是“身外之物”,“贤人”、“君子”可以“居其位而有其权”,但“不患无位无权”,亦“不患失其位、失其权”,更不凭借权势以维护其权位。

【2】“匹夫”者,无官无职之成年男子,此可泛指任何一个平凡之人。何以“不可夺其志”?人之“志于学”、“志于仁”、“志于道”,皆是其人“一己”之事,“志”在内心,而不在外,是故,惟有其人自己放弃其“志”,而他人无法“夺”之也。

“三军”之“帅”,失其“帅位”,只要其“先天之德”不失,则仍旧不失其为“人”;“匹夫”若失其“志”,则可谓“枉生为人”。《论语》之中,言及“志”者,惟有“学”、“仁”、“道”三者,言“学者”、“君子”、“贤人”三者之“志”也。

朱子曰:“帅可夺而志不可夺,如可夺,则亦不足谓之志矣。”是故,人之有“志”,是学习“圣贤君子之道”之关键。其“志”既立,不可失之。若失其志,则“志于学”者不能“持之以恒”,“志于仁”者不能成“君子之德”,“志于道”者不能成“圣人之德”。

【今晚所学,到此结束。多谢诸友。若有垂询,敬请小窗留言直说,所答仅供参考。谢绝闲聊与争辩,无礼不答。若贵群不想继续敬请告知,宗来将立即退出。若有愿转贴、转播者,悉听尊便。诸君再见!晚安!】

上一条:QQ群讲座稿093:《论语·子罕》012(2017.01.03)

下一条:QQ群讲座稿091:《论语·子罕》010(2016.12.20)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南辛庄西路336号 银娱geg优越会7171156 电话:0531-82769210  邮编:250022

Copyright 银娱geg优越会7171156 - 银娱GEG优越会PRIVILEGE All rights reserved.2019

鲁ICP备090514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