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导读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舜耕书院 >> 经典导读 >> 正文

QQ群讲座稿042:《论语·公冶长》009(2015.12.22)

2020-05-27   作者:赵宗来   来源:   点击:  

【大家好!今共学《论语》之群有177,即日起,若群友未至千人,恕不再接受邀请。应邀方来,但愿共学。以文言作解,为使朋友将来能自己读懂经典。诸位学友,请重视经文本身及先儒正宗传注;宗来所讲,仅供参考。文稿由宗来撰述并贴出,力求以经传为据作解。】

5.26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自讼者也。”

“已矣乎”者,夫子之喟叹也。所叹者何?竟然未见到世上有“见自身有过错却不能自责自讼之人”,莫非如此之人永远如此下去而不知悔改耶?“已”,本是“停止”之义,在此可以理解为“悔改”,由此而结束以往之错误。

然而,悔改者,只能是其自身有悔改之心,凭借胁迫与诱惑,纵然可以一时有悔改之表现,亦均难以持久,更不足以永恒。因此,唯有自身有悔改之心,然后方有可能悔改。问题在于,明知有过错而不不能自责自讼,可知其悔改之难。所谓“自讼”,犹言“自我反省”。

常言道:“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圣贤并非无过,只是知过必改,绝不再有同样之过。“非圣贤”之“凡人”,固然难免有过,若是其人自身不知其过,尚可不责之;若自身明知有过而不自我反省者,是所当责矣。既不自我反省,更不知悔改,尚有何可言?

自己之物品若有污渍,人能见之,则必欲擦拭而使之清洁;如若清除不掉,必然引以为憾。自身有过,犹如物品有污渍也,若己尚未知则不必言矣;既已自知,而不知反省,不知自责,不知改悔,可谓视己竟不如一物矣。

夫子曰“吾未见能见其过而自讼者也”,但曰“未见”,意谓并非世人毫无“能见其过而自讼者”,只是虽有亦不多。夫子之言似乎夸张,实则不然。在当时天下无道情况下,“见其过而自讼者”必然罕见。夫子深望古今中外能多一些“见其过而自讼者”,惟愿人能归于正。

5.27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音某)者焉,不如丘(音某)之好(音浩)学也。”

夫子之言曰:在有十户人家之村镇中,必然有能守持忠信如同夫子之人,如若其好学不如夫子,则其德不足以达于至善、至诚。此所谓忠信,非从本心之诚、本性之善而言,乃是从能遇事而不失其本心之诚、本性之善而言。然而,人不宜满足于不失,能好学方能至于至诚、至善。

邑是人口聚集之地,“十室之邑”是有十家人口之村镇。从人之本心、本性而言,人人生来皆有“忠信”之本,不必言“十室之邑”方有;然而,人在生长之中,能遇事而不失“忠信”者不可多得,故曰“十室之邑”必有之。

夫子所言,非“必有忠信者焉”,而言“必有忠信如夫子者”,此非自夸,更非贬人,因此,不可从褒贬看待。在此,夫子非以“圣人”自居,而是从遇事绝不失去“忠信”之本而言。能如此,是难是易?知难而退则有永恒之难,知难而进、脚踏实地、循序渐进,则有何难?

自以为不失“忠信”是难事者,终究难以守住“忠信”。如今能未失去“忠信”者,倘若不能“好学”,则不能继续“进德修业”,倘若再遇到更大诱惑与威胁,则未必能守住而不失。何况,即使是永远能守住而已,岂能“上达”而“全己之德”?

夫子曰“忠信如夫子者”而“不如夫子之好学”,所“不如”者,不言其“德”,而言其“学”。夫子之学,“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下学上达”,故能至于“从心所欲而不逾矩”。天下之人,能“学”者众多,多有不能做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者,是自误而致也。

“好学”者如何?学而不厌,纵有险阻而不辍。夫子尝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了。”陈祥道先生曰:“孔子固乐矣,而言‘好学’何也?盖好之者不必乐,乐之者必不‘不好’。孔子于道则乐,于学则好,故曰‘乐以忘忧’,又言‘好古敏以求之’也。”

【《公冶长》总述】

【1】人之在世,不可有犯罪之心,虽有人加罪,而无愧疚焉;邦有道则遵道而行,邦无道而危行言孙【同逊】。如此者,是“既明且哲,以保其身”者,是可靠、可信之人。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然而,亦必当“义无反顾”。

【2】学者,效也。学习君子之道,而不能“见贤思齐焉”,岂能成君子之德?“君子不器”,然而,人而不成器,则无所用;成器而为国之重器,亦可有大用。学习君子之道,当务在于存养仁心,而不在于能言善辩。以仁心而行,方可至于仁;满口仁义而无行,有何可取?

【3】学习君子之道者,非为名利权位,而在于“以仁义行”,未能自信于德与位相配,则虽可仕而不仕。圣贤君子欲天下有道而人安,然而,行道在己,却不可强行。道行于天下,圣贤君子之愿,天下之幸也;天下无道,圣贤君子之所忧也。

【4】仁不仁,在己之心。有仁心,尚不可谓之“仁”。以仁心而为臣,以行其政事,亦可矣。心正而善学,则可闻一以知二;见性而通,则可闻一以知十。心正而侯见性,尽性而后明道。人之学有其序,不可躐等。人身强弱不同,不可勉强;志气不足,有虽言而不能行者。

【5】人而有欲,必有所求;人有所求,难免有得失之患。惟无欲而后能刚正。有志气而有意行之,本无不可,然而,我之行在我而未必能免于人之加诸我,我欲无加之于人,而言行岂能不波及于人?择善而固执则可,毁誉则在于人。惟德至于见性而合天道,方可自然而然。

【6】人可得而闻者,礼义之彰显;不可得而闻者,人性与天道。礼义可学而知,性与天道惟有自修而自得。可得而闻者,闻之而不行,岂能谓之学?闻之而敏行,有不明者而不耻下问,方能学而有得、德业并进。心未正而欲见性,人道未明而欲知天道,不可得也。

【7】君子之行必恭,事上必敬,惠以养民,以义使民,有此四者未必足以为君子,缺其一则非君子。与人交而不能久,久而失其敬者,不恭不敬也。不知礼节,苟媚鬼神,生活奢侈者,劳民伤财而苟求于外也。君子之行,关乎天下苍生。

【8】君子无心于权位,不因权位而喜怒,在其位则尽职尽责,可谓忠矣,然未必是仁。君子不同流合污、助纣为虐,而可以避祸全身,可谓清矣,然未必是仁。仁者必能忠且清,而忠与清者未必皆可谓之仁。发心非仁,不可谓之仁;仁而未成,亦不可谓之仁。

【9】人之遇事,意未诚者,三思未尝不可;意诚而遇事,初思则发乎善性,再思而求其方法,至于三思则易生私心。若邦有道,辅君行道;邦无道,不弃其义,俗谓之愚,实则非愚,是不以私废公者也。狂狷者,未至于中道,文采斐然,亦当剪裁之以合于中道。

【10】保己之清正而远离邪恶,是所当然;邪恶既改者,不宜因旧怨而弃其人。发心虽善,而刻意固执于“行必果”,过矣,不可谓之“直”也。士有士之志,志于学也;君子有君子之志,志于仁也;贤人有贤人之志,志于道也。老安、友信、少怀,如日明而自照。

【11】人之有过,在所难免。有过而不自省,不能悔改。文过饰非者,夫复何言于君子之道哉?人有“忠信”之本,不学圣贤君子之道以养之,难免遇事而不失其“忠信”之本;不失其“忠信”之本,而不“信古”、“好学”,不足以成全其“忠信”。学者戒之载,勉之哉。

上一条:QQ群讲座稿043:《论语·雍也》001(2015.12.29)

下一条:QQ群讲座稿041:《论语·公冶长》008(2015.12.15)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南辛庄西路336号 银娱geg优越会7171156 电话:0531-82769210  邮编:250022

Copyright 银娱geg优越会7171156 - 银娱GEG优越会PRIVILEGE All rights reserved.2019

鲁ICP备090514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