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导读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舜耕书院 >> 经典导读 >> 正文

QQ群讲座稿052:《诗经·邶风·终风》(一)(2013.10.27)

2020-05-26   作者:赵宗来   来源:银娱geg优越会7171156   点击:  

各位群友,晚上好!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邶风》里面的《终风》一篇。欢迎大家来一起学习。我们先来预习一下诗序和原文。

诗序:《终风》,卫庄姜伤己也。遭州吁之暴,见侮慢而不能正也。

原文:终风且暴,顾我则笑。谑(xue4)浪笑敖,中心是悼(到)。◎终风且霾(埋),惠然肯来。莫往莫来,悠悠我思。◎终风且曀(易),不日有曀。寤(物)言不寐,愿言则嚏(替)。◎曀曀其阴,虺虺(辉)其雷。寤言不寐,愿言则怀。

一、题目和诗序讲解:

1】持续整天谓终风,既狂且暴吹不停。终风终有终结日,未到终结心不宁。

此诗为什么用“终风”作为标题呢?这需要先知到何谓“终风”。所谓“终风”,是持续一整天的风,说的是风一直持续不断,时间很长。

平时,我们只说“春风”、“秋风”,而不说“夏风”、“冬风”。为什么?“夏风”是“春风”的延续,“冬风”是“秋风”的尾声。

春风吹来,生机渐渐发生;秋风吹来,生机渐渐敛藏。这里所说的“终风”究竟是什么风呢?持续一天的风,而且从诗的内容来看,是既狂且暴的风,当然是“秋风”。

然而,又不仅仅是“秋风”,从“终风”的“终”字可以知到。每年四季,从春季开始,到冬季结束,“终风”意味着是“年终”的风,亦即“冬风”。

《毛诗正义》引用《韩诗》的解释说,终风是指“西风”。所谓“西风”,也就是秋风。这是从“阴气始盛”来说的;“终风”则是从“阴气至盛”而言的。

在《邶风》的前几首诗中,第一首《柏舟》说“卫顷公之时,仁人不遇,小人在侧”,对卫国来说,已经是秋风吹来了。

第二首《绿衣》说,卫庄公好色失德,导致“妾上僭,夫人失位”,对于卫国来说,好比寒流秋雨,生机受到严重摧残。

第三首《燕燕》说,卫庄公已驾崩,夫人卫庄姜的养子、小妾戴妫(归)的亲生儿子即位为卫桓公,不久卫桓公被乱臣贼子州吁所弑,卫国好比到了冬至时分。

寒风凛冽的冬至时分,是阴气达到了极盛的时候,同时也就是“物极必反”、“一阳来复”的时候,就在此时,卫庄姜与戴妫共同谋划着复仇定国之计。

第四首《日月》说,“遭州吁之难(四声)”以后,卫庄姜“伤己不见答于先君”,是卫庄姜在“困穷”之时的反思与自责。

这里的第五首《终风》,也是卫庄姜的反思与自责。不过,我们需要知到,卫庄姜绝不是仅仅是在反思与自责。这种反思与自责,恰恰是卫庄姜要担当起复仇定国责任的根本。

须知,在这反思和自责的时候,卫庄姜与戴妫所定的计划正在进行之中,只不过还没有最后成功而已,可是,这也就是卫国的希望之所在。

所谓“终风”,是刮一天的大风。“一天”的时间长不长?从卫国的四季循环来说不长,但是,对于卫庄姜和戴妫来说,则是非常漫长的“一天”。

已经到了冬季最严寒的时候,就意味着春天即将到来。因此,“终风”虽然持续一天,却也意味着即将到终结、春天即将到来之时。

可是冬季即将终结,春天即将到来,这个时候也正是阴气最为猖獗、残暴之时,是最黑暗、最危险的时候,因此,卫庄姜的心境和处境可想而知。

要看一个人是否有操守,就是要看在这种处境之下的心境。在此处境下,仍然能保持良心、良知,仍然能担当起责任,才是真有操守的人。

卫庄姜之志,卫庄姜的操守,由此可见。因为“诗言志”,所以,我们学习《诗经》,也就是要“见贤思齐”。女子尚且能如此,男子岂能不更加以此自勉?

2】日月终风两首诗,皆言卫庄姜伤己。前者侧重是夫君,后者侧重是自己。

《诗序》说:“《终风》,卫庄姜伤己也。遭州吁之暴,见侮慢而不能正也。”我们先来说说这段原文的意思。

所谓“遭州吁之暴”,所指的是卫国遭受到了州吁弑君的暴乱。在前面的讲座过程中,有位群友曾经说过,臣子弑君也不算什么大事。这种说法可谓是非不明。

商汤灭夏桀,周武王灭商纣,不是“弑君”,而是为了“救民于水火”而“讨伐独夫”。原因何在?在于商汤和武王的做法都是出于仁心。

凡是出于私心而弑君的,哪怕所弑之君就是桀纣之类,也没有什么可称道之处。因为这样的人篡夺了权力地位之后,也不会用仁心待民治国。

春秋时期,齐国有个人,叫田成子,也叫陈成子,其名为恒,或者叫常,人们习惯称之为田常。他作为齐国的大臣,在借粮给人的时候用大斗(抖),收回粮食的时候用小斗。

这种做法,看似有“仁心”,其实是借“仁义”之名,收买人心,以期达到他篡权夺位的目的,是一种阴谋和狡诈。

他一步一步地达到了收买人心的目的,于是,在齐简公四年的时候,弑君而另立了齐平公,自己担任的宰相,杀掉了齐国公族之中的强者,而齐平公成了他的傀儡。

田常虽然自己没有做齐国的国君,但是,三代之后,他的子孙完全篡夺了齐国国君之位,虽然仍然用齐国的国号,实际上齐国却已经名存实亡了。

田常的这种做法,为了私人目的而弑君再另立新君,这对世道人心的危害远远超过对朝廷的危害。他们的“成功”,对社会风气的危害是极为严重的。

后来的王莽、曹操,其做法与田常是一样的。人的正道,在于仁义礼智信,可是,仁义礼智信的基础和前提则是诚。一个没有“诚”的人,所有的“仁义礼智信”都是虚伪的。

虚伪的“仁义礼智”,对于世人来说,其欺骗性更强更大,因此,这些虚伪狡诈之人,对世道人心的危害更大,绝非仅仅是“狗咬狗”的问题。

在《诗序》之中,对于前一首诗《日月》,和这一首诗《终风》,都有一句“卫庄姜伤己”的说法,而且一字不差,可是,必须注意“同中有异”。

在《日月》之中,其内容都是说在卫庄公好色失德,而卫庄姜自己感觉到没有能使卫庄公避免错误、改正错误。

而《终风》这首诗中,是因为“遭州吁之暴”以后,卫庄姜“见侮慢而不能正”。所谓“见侮慢”,是说被州吁侮辱怠慢。

所谓“不能正”,不是说自身“不能正”,而是不能“挽狂澜于既倒”而使卫国回到正道上来。毕竟“终风”依然在不停地刮着,所以,卫庄姜知到自身的责任重大。

在此,我们虽然不能直接说卫庄姜“仁以为己任”,但是,“仁”不是空言,必须要由具体的事情来体现。卫庄姜所做的事,能说不是“仁”之事吗?

一个敢于担当责任,而且又能够担当责任的人,才是可信可靠的人。卫庄姜是这样的人,应该想想我们自己是否是这样的人。

二、第一章讲解:

原文:终风且暴,顾我则笑。谑xue4)浪笑敖,中心是悼(到)

1】州吁言行似终风,有时狂暴而逞凶。庄公教子上邪路,如此后患便无穷。

“终风且暴”是什么意思呢?《毛诗郑笺》说:“州吁之为不善,如中风之无休止。而其间又有甚恶(饿)。”

郑玄先生的意思有两个方面。第一,凛冽的寒风,不仅吹拂终日,而且没有停止过。这意味着州吁为为非作歹不止一日,贯穿在平时的一言一行之中。

第二,刮了一整天的风,当然不是平和的风,而且必然会有狂风、暴风。这意味着州吁脾气不仅平时就不好,而且还常常暴跳如雷。

州吁如此,表明他从来就没有注重品德修养。州吁能够做出弑君篡权之事,也非一朝一夕所造成的。可是,是怎么造成的呢?

州吁是卫庄公与他的宠妾所生的儿子,残暴好武,喜欢谈兵。州吁的这种嗜好和技能是怎么形成的?是卫庄公所造成的。

当然是卫庄公为州吁所请的师傅,决定了州吁的学习内容。州吁如此,当然深得卫庄公喜爱,又因为卫庄公喜爱,所以就任其所为,更是对州吁的怂恿。

并非没有人劝谏卫庄公。大夫石碏(确)曾经劝谏说过:“我听说,爱护子女,就要用正道去教育他,不要引到他走上邪路。骄横、奢侈,荒淫、放荡,这是走上邪路的开始。”

可是,卫庄公根本不听,州吁当然也就越来越向邪路滑了下去。

就这样,过了不到三年,州吁就与石碏之子石厚合谋,弑卫桓公并取而代之。这场灾难的产生,不就是卫庄公的教育不当所造成的吗?

父母品行不端,孩子虽然不是必然变坏,但是很容易变坏。父母品行虽好,如果教育不当,孩子便很容易变坏。为人父母者,不可不注重自身修养。

州吁失教,走上邪路,做出十恶不赦之事,从事实来说,固然是卫庄公的责任。可是,卫庄姜在此,并非推卸责任,而是恰恰相反。

卫庄姜,身在夫人之位,按礼来说,当然有教育州吁的责任,卫庄姜“伤己”,也就是在感伤自己当时未能尽自己的责任。

事实上,卫庄姜想要教育引导州吁,卫庄公以及州吁的生母不允许;卫庄姜虽然是夫人,却早已在卫庄公纵容小妾僭越的时候,失去了卫庄公的宠信,失去了夫人之位。

州吁如此穷凶极恶,成为乱臣贼子,其罪固然当诛。但是,如果换一个角度来看,州吁难道不也是受害者之一吗?

2】讥笑贤者自倨傲,为人最怕无敬心。庄公本欲爱州吁,不知利欲熏必昏。

“顾我则笑”,《毛诗郑笺》的解释是,“其(州吁)在庄姜之旁,视庄姜则反笑之,是无敬心之甚。”这是从州吁没有敬心的角度来说的。

意思是说,州吁竟然就在卫庄姜的旁边,看到卫庄姜却反而讥笑卫庄姜,这是缺少敬心达到了很严重的程度。

州吁为什么敢于当面讥笑卫庄姜呢?因为有恃,所以无恐。州吁所仗恃的是谁?当然是父亲卫庄公。这就是所谓“侍宠生骄”。

州吁对卫庄姜没有敬意,因为卫庄姜已经失宠、失位。这在州吁看来,失宠失位的卫庄姜就是无能;既然无能,也就没有资格管教他。

这也就意味着州吁看人看事的评判标准已经扭曲,他的标准也就是“成王败寇”。于是,在他看来,贤淑便是无能的表现,贤德是无用的东西。

那么,州吁对卫庄公难道有敬意吗?也不会有敬意。在卫庄公还在位的时候,他学会的是投其所好,学会的是仗势欺人,还自以为得意。

这样一来,在州吁的心中所形成的意识,就是要掌握权力,就是要拥有地位。在卫庄公尚在的时候,可以仗恃卫庄公;卫庄公不在了,他就要自己得到权力地位。

通过正常的做法,州吁得不到他所渴望的权力地位,怎么办?他所能想到的办法,也就是巧取豪夺、弑君篡位了。

没有敬心,也就必然不顾尊卑,没大没小;鄙视贤德,也就必然无所忌惮、无恶不作。这样的州吁,后来竟然做出了弑君篡位的事情,难道是偶然的吗?

如果把孩子教育培养成了“侍宠生骄”的人,教育培养成了“欺软怕硬”的人,教育培养成了是非颠倒的人,那么,也就意味着让孩子误入歧途了。

孟子说:“食(四)而弗爱,豕交之也;爱而不敬,兽畜(序)之也。”从父母对待子女这个方面来说,生养了子女却不喜爱子女,那是把子女当成猪来养了;

喜爱子女却不使子女有敬心,那是把子女当成犬马来养了。当成犬马来养,问题还不是最严重的;最严重的是,把子女养成了豺狼虎豹。

由此来说,身为父母的,尤其是身为父亲的,自身无德、无礼,自身谋私、好色,也就在让子女受到耳濡目染,从而使子女无德、无礼、谋私、好色。

卫庄公不把夫人当做夫人,州吁也因此而不把卫庄姜当做“国夫人”;卫庄公纵容小妾僭越,州吁也因此而有了弑君篡位的暴行。

同样道理,国君无德、无礼、谋私、好色,所制订的政令不会是仁政,所选拔官员不会是贤人,所倡导的原则不会是仁义,所形成的风气不会是淳朴。

在这样的影响下,贤人难以成为臣子,贪官污吏必然当道;庶民之善难以得到赞美,反而使社会产生“良心不值钱”、“好人常吃亏”的风气,道德岂能不滑坡呢?

3】州吁存心本不善,粗野放浪起狂澜。为人如此须管教,待到害成叹枉然。

“谑(xue4)浪笑敖(傲)”,是卫庄姜所见的州吁言行;“中心是悼”,是卫庄姜对州吁的伤感之情。重点是后面一句。

《说文解字》说:“谑,戏也。从言,虐声。”这里用“戏”来解释“谑”,而且我们平时也常常把这两个字连用,当然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所谓“戏”,是什么意思?《说文解字》解释说:“三军之偏也。一曰兵也。”段玉裁先生引用《史记·汉高祖本纪》中颜师古先生注解说:“戏,军之旌旗也。”

对“戏”的这三个解释,是怎么跟“戏谑”联系到一起的呢?首先,“戏谑”的“戏”,取“三军之偏”的“偏”,与“正”对举。

其次,取“兵”可以舞动玩弄之意。兵,指的是兵器,用于战争时用来舞动着相争斗;由此而引申出来的是,用于舞蹈时用来舞动着做表演。

如“项庄舞剑”的“剑”,如用做舞蹈道具的“干戚”。段玉裁先生说:“(戏谑),以兵杖可玩弄也,可相斗也。故相狎亦曰戏谑。”

再次,取“旌旗”可以“挥动而可观”之意。旌旗之动,不同于军队之动,但是,从旌旗之动可以看出军队之动。

总起来说,“三军之偏”、“兵”、“旌旗”三者,都与军队有关。然而,治军、治国,尚正而不尚偏;兵器,凶险而不可随意玩弄;旌旗,不可虚而无实。

由此再说,“戏”,是本来没有恶意,但是,所用的路数不是正道,所用的道具是不可以用来随意玩弄的兵器,所用的方式是用旌旗象征军队而不是军队本身。

因此,有“军中无戏言”之说,有“君无戏言”之说;因此,在中国文化中,“戏曲”、“戏剧”都“不登大雅之堂”。

“谑”字与“戏”字的相同之处在于,第一,都是以言辞为主,然后才是行为;第二,都有不正、不当(荡)之意。

其不同之处何在呢?“戏”虽然不正、不当,却本无恶意;“谑”本来就不是出于善意,而故意通过不正、不当的言行刺激他人,所以用“虐”作为表声的部分。

州吁对长辈、“国夫人”卫庄姜是“谑”的态度,也就意味着对卫庄姜没有丝毫敬心,更没有任何善意,而且可以说是不怀好意。

所谓“浪”,《说文解字》解释为河流名称,这里所用的当然不是河流名称之意,而是“粗野放荡”之意,以及“因风起浪”之意。

“浪”本来就是因风而起、不受拘束的,一个人的言行举止表现为“浪”,则意味着喜怒无常、不顾礼义,当然表现为粗野放荡。

微风吹水而生波,狂风激水则起浪。终风吹拂则波不断,有时暴风则浪汹涌。因此,“浪”字对应前面的“终风且暴”一句。

把“谑浪”联系在一起来看,因为州吁本来就不怀好意,所以,当他看到卫庄姜以及其他人而产生不满的时候,就好比席卷一切的浪涛,不顾一切了。

【4】州吁病重不自知,只是未到受害时。庄姜没有恨州吁,哀伤恐惧显仁慈。

所谓“笑敖”,其中的“笑”字,上承“顾我则笑”而来。“敖”是“傲”的通假字。“顾我则笑”只是讥笑,到此点明了州吁不仅讥笑卫庄姜,而且非常狂傲,目中无人。

《毛诗正义》引用《释诂(姑)》的注解说:“笑,心乐业。敖,意舒也。”从此作解,可以说“笑敖”意味着州吁把对卫庄姜的“谑浪”当做一种快乐和舒服的享受。

对于州吁来说,卫庄公是其父,而卫庄姜虽然不是他的生母,但是,因为卫庄姜是“夫人”,所以,卫庄姜犹如他的母亲。

州吁在“国夫人”面前,在“如母”的卫庄姜面前,竟然非常狂傲、目中无人,也就意味着已经“病”得非常严重了。

对此,卫庄姜不是谴责卫庄公,不是痛恨州吁,而是“中心是悼”。所谓“中心”,是发自内心的;所谓“是”,是指所见到的州吁的言行举止;“悼”是内心感受。

“悼”是什么意思?《说文》解释为“惧”。段玉裁先生说,《方言》解释为“哀”和“伤”,《毛诗正义·桧(贵)风》解释为“动”,“动”与“惧”相合。

由此来解释如下。卫庄姜见州吁如此,所以“心动”。如何“心动”?为州吁而“哀伤”,为国家百姓而“恐惧”。

因为州吁如此下去,而没人教育引导,必然会有自取灭亡的时候,所以为他而“哀伤”;必然会引发国家的混乱和动荡,所以为此而“恐惧”。

可是,卫庄姜虽然“哀伤”、“恐惧”,却无能为力,因此,《毛诗郑笺》说:“悼者,伤其如是,然而己不能得而止之。”

卫庄姜如此,正是君子之仁慈之心的体现,正是君子反求诸己的体现。诗中所写的是“卫庄姜”,我们不要认为仅仅是为了赞美卫庄姜。

《诗经》写卫庄姜,其实是告诉我们正人君子、仁人志士,就是如此,应当如此。如果我们学习此诗,没有“见贤思齐”之心,那就是白白读此诗了。

上一条:QQ群讲座稿053:《诗经·邶风·终风》(二)(2013.11.03)

下一条:QQ群讲座稿051:《诗经·邶风·日月》(三)(2013.10.20)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南辛庄西路336号 银娱geg优越会7171156 电话:0531-82769210  邮编:250022

Copyright 银娱geg优越会7171156 - 银娱GEG优越会PRIVILEGE All rights reserved.2019

鲁ICP备090514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