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导读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舜耕书院 >> 经典导读 >> 正文

QQ群讲座稿049:《诗经·邶风·日月》(一)(2013.10.06)

2020-05-26   作者:赵宗来   来源:银娱geg优越会7171156   点击:  

各位群友,晚上好!各位群友,晚上好!从今天起,《大学》系列讲座的直播群增加“教师家长06文史园”,达到14个群了。欢迎教师家长06文史园”的群友一起来学习华夏经典!

上次我们学习的是《燕燕》这首诗,今天我们接着学习《日月》这一篇,欢迎大家一起学习。如果有不愿意学的,敬请回避一个半小时。

请大家先阅读原文三遍:日居月诸,照临下土。乃如之人兮,逝不古(故)处(楚)。胡能有定,宁不我顾。◎日居月诸,下土是冒。乃如之人兮,逝不相好(三声)。胡能有定,宁不我报。◎日居月诸,出自东方。乃如之人兮,德音无良。胡能有定,俾(比)也可忘。◎日居月诸,东方自出。父兮母兮,畜(序)我不卒(足)。胡能有定,报我不述。

一、题解与诗序:

诗序:“《日月》,卫庄姜伤己也。遭州吁之难(四声),伤己不见答于先君,以至困穷之诗也。”

1】天道运行成四季,日来月往却无言。昼夜交替月圆缺,生机流转在人间。

此诗为什么以“日月”为题?为了用“日月”来说明国君与夫人的关系。不要认为只是写卫庄公和卫庄姜的关系,所有的夫妻关系都是如此。

《礼记·昏义》中说:“天子与后,犹日之与月,阴之与阳,相须而后成者也。”白昼则日出,夜晚则月明。日月普照则天下安宁。

我们常常说“天地之道”,可是我们如何能知到“天地之道”呢?凭借日月运行而得知,可是,天地却自己不会说出来,而是通过运行而做出来。

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意思是说,“上天何曾说过话!四季就这样循环往复,万物就这样生生不绝。上天说过什么呢?”

按照朱子所说,孔子当初本来是要告诉我们:“学者多以言语观圣人,而不察其天理流行之实,有不待言而著者。是以徒得其言,而不得其所以言,故夫子发此以警之。”

我们无时无刻不生活于天地之间,每年每月都见到日月运行,可是,我们往往已经“司空见惯”、“熟视无睹”。

惟有圣人能够体察天地运行,而通达“天地之道”。就像《周易·系辞传》所说的那样:“古者包牺(伏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中国文化的“道统”,就是从观察天地而来。可是,谁能知“天地之心”呢?还是“圣人”。所以说“为天地立心”,就是“圣人”能知“天地之心”。

“天地之心”是什么心?《礼记·祭统》中说:“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周易·系辞传》中说:“生生之谓易。”

《尚书·大禹谟》中,皋陶(高摇)说:“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好生之德,洽于民心。”这是“上天有好生之德”的出处。

平时,我们说“万物生长靠太阳”,其实,离开日月,我们都无法生长。日月关系到我们的人生,人生也要效法天地之道、日月之情。

一个国家朝廷,国君应该像太阳那样普照他的百姓,夫人应该像月亮一样使百姓安宁。国君行仁政,则百姓能得其应得之利、应得之乐;夫人母仪天下,则百姓家庭和睦。

可是,卫庄公竟然不能像太阳一样给百姓带来利乐,卫庄姜也因此而不仅失去了夫人之位,而且无法使朝廷稳定,无法使后宫安宁,所以,卫庄姜才会“伤己”。

几十年前,有个小说叫《李双双小传》,拍成了电影叫《李双双》,,所宣传的是“女人”不再是“屋里的”、“做饭的”、“孩子他娘”,而且比男人(孙喜旺)还强。

“十年浩劫”期间的“样板戏”里,《沙家浜》以阿庆嫂为主角,《红色娘子军》以吴清华为主角,《白毛女》以喜儿为主角,《海港》以方海珍为主角,《龙江颂》以江水英为主角,《杜鹃山》以柯湘为主角。

十几年前,有个名字叫做《女人不是月亮》的电视剧热播,意思应该是说,女人是与男人一样的,女人不凭借男人才明亮,女人要像太阳一样自己放光芒。

在我们今天看来,这个意思非常好,是“妇女思想的觉醒”,是“妇女地位的提高”,是“时代的进步”,当然,电视剧所要传达的就是一种“时代的声音”。

经过多年的宣传,“妇女能顶半边天”、“男女都一样”,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可,妇女走出了家庭,跟男人一样参加工作了。

可是,由此而产生的各种问题也已经显现出来了:老人得不到很好照料了,夫妻感情淡漠了,孩子的教育与感情也出问题了。

【2】君子责己不责人,遇事反躬问自心。怨天尤人总无益,君子忧道不忧贫。

《诗序》里说得很清楚,这首诗是“卫庄姜伤己”。什么叫“伤己”?不是为自己的不幸遭遇而感伤,而是为自己没有尽到“夫人”的责任而感伤。

有什么好感伤的呢?因为卫国遭受了“州吁之难”。也就是说,因为州吁作乱弑君,卫庄姜的养子(也就是戴妫的亲生儿子)卫桓公被州吁所弑,造成了卫国的一场劫难。

这场劫难,当然不能说事卫庄姜造成的,但是,卫庄姜却认为自己不能推卸责任。在卫庄姜看来,因为自己不能得到“先君”卫庄公的信任,才会使国家受困、百姓受穷。

惟有仁人君子,才能如此“反求诸己”;我们要学习“君子之道”,当然也需要学习着这么去做。怨天尤人,不是君子应有的所作所为。

《中庸》中说:“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

君子的修养,就在于“正己”,端正自己的身心去做事而已。所谓“不求于人”,只是不求人们认可,更不求人们给予名誉、利益、地位。

一般说来,道德修养和学问越高,就越应该得到众人的敬重。可是,所谓“超凡出众”,所谓“见识非凡”,所谓“高屋建瓴”,所谓“出类拔萃”,当然意味着“与众不同”。

众人以为“是”,未必就“是”;众人以为“非”,未必就“非”。在是非难辨的时候,能辨明是非,是君子之所必需。

可是,正因为众人难辨的是非,君子必须辨明,所以,常常不被众人所接受;正因为君子所做出的决断常常有“超凡出众”之处,所以,常常不被众人所理解。

虽然君子希望被人接受、被人理解,但是,常常不被人接受、不被人理解,所以,君子必须要有“人不知而不愠”的修养。

因为君子“不求于人”,所以,才能做到“无怨”。无论生在何时何位,君子只是尽心尽力做好自己的事,担当起自身的职责,所以能“上不怨天,下不尤人”。

所谓“居易”,也就是“素位而行”的意思,亦即在自己的职位上尽职尽责。所谓“俟命”,也就是“不愿乎其外”,亦即不把希望放在他人、外物上。

小人受私欲和利益所左右,所以,对本来不应当得到的东西,就放弃原则去追求。在没有追求到的时候,怕追求不到;追求到了又怕失去,所以,才终日担忧。

如果先把欲望、名利放在心上,然后去做事,那么,尽心尽力之后却没有得到,就会怨恨上天,或者怨恨他人,千方百计地推卸自己的责任。

孔子说:“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孔子无论何时,无论处在什么情况下,都不怨恨上天,也不责怪任何人。

所谓“下学”,是学习做好人间之事,践行“人道”;所谓“上达”,是向上通达“天道”。一个人的修养,不从孝悌忠信上去做,就根本谈不到“道德修养”。

我们读经典的时候,往往很容易流于空谈。如果读了经而不践行,即使把“孝悌忠信”、“仁义道德”讲得头头是道、天花乱坠,也只能是空谈。

既然君子所学的是人间之事,就要把人间之事尽心尽力做好;既然君子要上达天道,那也只能从学习着从做好人间之事入手。

所追求的是“上达天道”,那么,对于是否能得到天下众人的接受和理解,也就不会过分放在心上。一心在乎人间的名利得失,也就无法坚守道义。

孟子说:“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

意思是说,对别人有爱心却得不到别人的亲附,应该回头想想自己是否仁爱之心不足;要使人能太平安定却未能使人得到太平安定,应该回头想想自己是否符合大智;以礼待人却未得到别人以礼相待,应该回头想想自己是否敬意不够。

总之,如果自己所做出的行为有未能达到应有效果的时候,都应该回头从自己身上寻找原因。一个人自身能有正心正行,那么天下人之心都会归附于他。

在卫庄公好色、小妾僭越的时候,卫庄姜尽心劝谏,从《绿衣》可知;卫庄姜遇到卫桓公被弑,与戴妫商议复仇定国,从《燕燕》可知。

从以上内容可知,卫庄姜始终在尽心尽力,但是,终究未能避免错误和悲剧的发生,在此诗中,卫庄姜没有把责任推给卫庄公,也没有抱怨处境的艰难,这正是我们所要学习的。

讲座暂停,休息十分钟。十分钟内,欢迎提出问题,欢迎发表议论和感想、心得。十分钟后,继续讲座。

二、第一章讲解:

原文:日居月诸,照临下土。乃如之人兮,逝不古(故)(楚)。胡能有定,宁不我顾。

1】日为阳而月为阴,从来阳以阴为根。国君夫人如日月,和合方能安国民。

所谓“日居月诸,照临下土”,按照《毛诗正义》的解释,意思是说,太阳和月亮照耀着大地上的人和万物。

《毛诗郑笺》说:这里所说的日月,是比喻国君和夫人,两人应当同心同德、齐心协力去治国,这是永远不变的道理。

这个解释,把“居”和“诸”都当成了虚辞,虽然能讲得通,但是,总觉得不是很妥帖。所以,我们仔细探究一下。

查《说文解字注》,“居”就是“居处(楚)”之意;“诸”可以直接用作“者”。如果按照这个解释,就可以理解为“日居月者”。

“日居月者,照临下土”的意思是,日居于月,其作用在于“照临下土”。“日居于月”,从当今的天文学是无法解释的,可是,从国君与夫人、夫妻关系却能解释。

国君为阳,夫人为阴;国君因为有夫人,然后能有居住之家。这好比说,丈夫有妻子,然后可以说是有家。

然而,国君的职责所在,是要使国民身心安宁,国家安定;夫人的职责所在,是要使国君有一个安定的家。

卫庄姜深知自己的职责所在,而且也知到国君与夫人是“一体”这个千古不能变的道理,她也正是要履行自己的这个职责。

2】夫人不忍责国君,责备亡夫岂忍心?臣子对外讳君恶,引咎自责不尤人。

“乃如之人兮”这是什么意思呢?“乃”有加重语气的作用,含有“不料”、“竟然”的意思。“如之人”,意思是“像这个人”。

“这个人”指的是卫庄公。卫庄姜为什么不明说出是卫庄公呢?不忍明言。一方面,按礼来说,夫人不应明责其国君。另一方面,毕竟卫庄公是国君,又是她的丈夫。

为什么夫人不应明责其国君呢?我们从《论语·述而》中的一段话来解释一下。有个陈国的司寇,问孔子说鲁昭公是否知礼,孔子回答说“知礼”。

其实,不是鲁昭公确实“知礼”。在孔子离开之后,那位司寇就向孔子的弟子巫马期作(一声)了个揖(衣),说出了鲁昭公的失礼之处。

巫马期说,鲁昭公娶了一个与鲁国国君同姓的吴国女子,他自己也知道这是失礼的,所以,有意避嫌,不提女子的姓氏,却称之为“吴孟子”,这还能算知礼吗?

巫马期说,君子不能有偏袒之心,孔子如此隐瞒鲁昭公,便是护短,便是偏袒,要是这么做,不仅鲁昭公不知礼,而且孔子也是不知礼。

巫马期把陈国司寇的话告诉了孔子,在此情况下,孔子没有否定,而是说自己很幸运,只要有过错,就有人给指出来。

孔子为什么会这么做呢?孔子的做法正是符合礼的做法。朱子说,孔子不能自己说是为了避讳国君之恶,那等于变相的承认;又不能说鲁昭公娶同姓女子是符合礼的。

所以,孔子先是说“知礼”,这是“为尊者讳”之礼。避讳尊者的过错,不是为了给尊者隐瞒,更不是为了给尊者狡辩。后来好似承认“错误”,其实是谦逊之礼。

小人议论“尊者”的过错,是应该给以理解的;臣子对君主的过错,在面对君主的时候应该当面指出、当面诤谏,而不能四处宣传。

臣子不去当面指出、诤谏,却四处宣传,也就意味着,这是臣子在败坏君主威望,却在有意突出自己的聪明。

实际上,这样的事我们也常常遇到。假如父母有失礼的事情,子女当然应该在家里劝谏父母改正,但是,如果别人当着子女的面侮辱父母,子女能顺着对方的话说吗?

子女可以避而不答,也可以自己来替父母承担错误(其实,父母也常常替子女承担错误),不能有意偏袒父母的错误。上级与下级的关系也是如此。

俗话说:“家丑不可外扬。”需要说明的是,在家人不把“家丑外扬”的同时,更要注意解决“家丑”的问题,否则,无异于“讳疾忌医”。

对于卫庄姜来说,卫庄公不仅是国君,而且是丈夫,还是已经驾崩的丈夫。因为是国君,所以不应责备;因为是亡夫,所以不忍责备。

卫庄姜的诗歌中没有责怪卫庄公之意,我们在解说这些诗歌的时候,却无法不把卫庄公的过错乃至罪恶说出来。

3】逝有以往之含义,正义解释为逮及。细究其字之联系,可知庄姜忆往昔。

“逝不古处”是什么意思?《毛诗正义》中,把“逝”解释为“逮(待)”,又把“逮”解释为“及”。我们来说说这三个字的联系。

《说文解字》说:“逝,往也。从辵(chuo4),折声。读若誓。”所谓“从辵”,意味着与行走有关;所谓“折声”,意味着有“转折”之意。

所谓“往”,也就是以“当前”为分界点,已经过去的叫做“往”,尚未来到的叫做“来”。时间总是从“当前”向“来”前行,因此“往”是“反向”的,是“过去”的。

为什么《正义》不用“往”来解释,却用“逮”和“及”来解释呢?因为这里虽然含有“以往”的意思,更主要的意思却在“逮”和“及”的意思上。

根据《说文解字》,“逮”字“从辵”,“隶声”,“及也”。那么,“隶”又是怎么回事呢?“隶,及也,从又,从尾省。又,持尾者,从后及之也。”

意思是说,“隶”字上面的“又”表示的是一只手;这只手所抓住的那个东西,就是一条尾巴的样子;抓住的是尾巴,意味着是从后面追赶上,并且抓住了。

国光红先生《九歌考释》说:“隶、逮盖古今字,逮字又有后起分化字,作‘迨’。……《国语·晋语四》:‘男女相及,以生民也。’韦昭注:‘相及,嫁娶也。’”(64页)

正因为“逮”有“相及”之意,所以,可以用来解释“逮”字。可是,“及”字又是怎么来的呢?《说文解字》说:“逮也,从又,从人。”是用“逮”解释“及”。

这样的解释,意味着“逮”和“及”之意很相近,而与“逝”字的原意相差较多。所谓“从又,从人”,意味着“及”字是一个会意字。

直接解释“及”字,就是一只手抓住了前面的一个人。这个字的右下角部分是“又”字,也就是一只手;其余的部分则是“人”字的变形。

百余年前,中国人写字、印书,都是“每列竖写,从上而下”、“每页横排,从右向左”;如果是一条横幅,每列只有一个字,就直接“从右向左”。

从这个意思上来说,左边的字是后写上的,右边的字则是先写上去的;从书写的过程来说,是左边的字“领头儿”,右边的字“跟随”;

从已经书写完毕之后来说,则是先有右边的字,然后有了左边的字;左边的字“跟随”右边的字继续写。

因此,“及”字既有“右边率领左边”之意,又有“左边跟随右边”之意。在写字时,“及”字先写“人”,后写“又”。“及”字的“人”在左,即在前;“又”在右,即在后。

从前面所说的“逮”有“男女相及,以生民”的意思,又可以说“及”字有男女在一起以求繁衍后代的意思。

《左传》中有“风马牛不相及”的说法,“风”是“雌雄动物在发青时相互吸引”的意思,“相及”则是“相互追逐”的意思。

综合以上的说法,“逝”解释为“逮”和“及”,其中包含了三者的意思,即以往、嫁娶、追逐的意思。落实到诗句之中,则表示当初卫庄姜嫁给了卫庄公,两人之间的关系如何。

4】今人说古不分辨,是非善恶皆称古。经典说古必合正,不合正道不传述。

刚才我们仔细探究了一下“逝”字的意思,接下来我们说“不古处”的意思。“古”在此是“故”的意思。“处”是“相处”的意思。

“古”,《说文解字》中说:“古,故也。从十、口。识(志)前言者也。”所谓从“十”和“口”,意思是说,通过代代口耳相传、凭借记忆而传述历史事迹的人。

这里的“十口”,不应该是生活在同一时代的十个人,而应该是纵向的十代人,所以,他们所传述的是前人的、过去的事情,而且包括很久远的历史。

正是因此,后世才把已经很久远的历史成为“古代”。所谓“识前言者”,不是指“识别”前人之言,而是指“记忆前人之言”的人。其中的“识”,应该读作“志”。

接下来,我们来说说“十”字。《说文》说:“十,数之具也。‘一’为东西,‘丨’为南北,则四方中央备矣。”

所谓“数之具”,意思是说,数字到了“十”便是归零而重新开始的时候,是数字的极限,也就是说,数字到了“十”就完备了。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其中的“一”表示东西,“丨”表示南北,交叉点便是中。那中心一点,就是“己心”、“自己”,其中的“己心”是从心性而言,“自己”是从自身而言。

从“己心”而推及他人、万物之心,好比是从这个中心点向左右“一齐画”,从“己心”而推及天地之心,好比是从这个中心点向上下“一齐画”。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从中心一齐画到四面”,是从自己的本心本性向大道靠近的过程。从“自身”的仁爱之心,应用于他人、万物,这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使“自身”上通天道,下通地道,达到“与天地合其德”,好比是从中心点向上下“一齐画”。因此,能使“己心”通达于他人、万物、天地之心,能使“自身”合于天地人之道,人作为一个人也就达到了“十全十美”。

“古”字下面的“口”,似乎很好理解,就是人的口。从“古”字的解释来说,“口”是用来传述前人之言和前人之事的,所以段玉裁解释说“识前言者,口也”,也就是说,他们用心记忆,而用口传述。

《说文解字》中说:“口,人所以言食也。象形。”这也就是说,“口”像嘴巴之形,是用来说话和吃饭喝水的。

吃饭喝水是为了什么?当然是为了生存,不吃饭喝水当然无法生存。但是,假如只是为了生存,那么,人与禽兽也就没有什么区别了。

说话的时候,如果完全出于本能,而不知道什么话该说、什么话不该说,不知道什么样的话该怎么说,不知道该在什么场合、什么地位说什么话,永远不可能成为君子。

所以,作为一个人,要修养自己,就需要注意用自己的口说什么话、怎么说话,具体来说,也就体现为“隐恶扬善”、“文以载道”。

所谓“隐恶扬善”的“隐”,意思是“不显不藏”,就是不故意隐瞒,也不故意张扬。所说的话,载于书册则成为“文”。如果“文”不合道义,也就不是华夏文化之“文”了。

孔子说过,当言而不言则失人,不当言而言则失言,君子既不失人,也不失言。俗话说:“病从口入,祸从口出。”

所谓“故”,其右边的“攵(扑)”就是一只手拿着一个“直尺”或者棍棒的样子。把“古”直接解释为“故”的时候,意味着什么呢?

意味着所记所传的“古”之人、事,都要符合规矩,符合正道。据此可说,“不古处”意味着不遵循自古相传的正道和规矩相处,也就是不符合礼义,失去了“月配日”之义。

5】不守礼义不从谏,内心国家皆难安。怨而不怒诚且正,感伤怨叹心不偏。

接下来,我们说说“胡能有定,宁不我顾。”其中“胡”是“何”的意思,解释为“怎么”;“定”是“止”的意思,解释为“使内心和国家安定”。

“宁”是“曾(增)”的意思,解释为“竟然”、“终究”;“我”是卫庄姜自指;“顾”是“顾念”的意思,因为“顾”有“回头”的意思,所以我们解释为“回头想一想”。

结合“乃如之人兮,逝不古处”,我们就可以说,“胡能有定,宁不我顾”的意思是,在与卫庄公成婚之后,卫庄公一直不遵循礼义与卫庄姜相处,不听从卫庄姜的谏言;

卫庄公这样做,怎能有内心的安定?怎能有国家的安定呢?如果卫庄公能回头想一想卫庄姜的谏言,也不至于到此地步,可是,卫庄公竟然始终未能如此回头想一想。

国君,有礼义而不去守,有谏言而不能听,有善言而不能从,则内心难以安宁,国家难以安宁。这是古今中外颠扑不破的道理。

卫庄姜的这个说法,是在为自己而感伤,是在为卫庄公而叹息,是在为国家而感叹。如果说是“有怨言”,也只是“怨叹”,而不是对卫庄公的“怨恨”。

这就是《诗经》之中“怨而不怒”的体现。人们一般会把“怨而不怒”解释为“感情或行为有节制,不太过分,也无不及”,这个解释是似是而非的。

为什么说它似是而非呢?首先,“感情或行为有节制”没有说用什么来“节制”,更没有说“感性或行为”的“发心”之处。

“感情或行为”应该发自“诚意”、“正心”,而不是仅仅由外在事物所引发出来的;仅仅由外在事物所引发出来的“感情或行为”,已经是在左右“良心”和“良知”了。

用什么来节制的,从根本上来说,是用“良心”和“良知”来节制;从表现来说,则是用“礼义”来节制。

卫庄姜“伤己”而“怨”,所“怨”的不是自身的不幸遭遇,更不是对卫庄公的“怨恨”,而是出自“诚意”和“正心”的“感伤”和“怨叹”。

卫庄姜“有怨”,但不至于“恨”,更不至于“怒”,表面看来是以“礼义”来自我节制,而实际上则是出于“恻隐之心”、“夫妻之情”。

其次,说“不太过分,也无不及”,是对“中庸”的误解,是把“中”误解为“折中”了。况且,这么说根本无法知道如何叫做“不太过分”和“无不及”。

朱子说:“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所谓“不偏”,是不偏离正道;所谓“不倚”,是不倚赖外物。所谓“无过”,是不超越其时其位;所谓“不及”,是不合其时其位。

卫庄姜的“感伤”和“怨叹”,发自“恻隐之心”,不是“怨天尤人”;从时间来说,是在事情已成、悔恨无用的时候;从低位来说,是一国之夫人的“感伤”和“怨叹”。

上一条:QQ群讲座稿050:《诗经·邶风·日月》(二)(2013.10.13)

下一条:QQ群讲座稿048:《诗经·邶风·燕燕》(三)(2013.09.29)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南辛庄西路336号 银娱geg优越会7171156 电话:0531-82769210  邮编:250022

Copyright 银娱geg优越会7171156 - 银娱GEG优越会PRIVILEGE All rights reserved.2019

鲁ICP备090514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