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导读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舜耕书院 >> 经典导读 >> 正文

QQ群讲座稿045:《诗经·邶风·绿衣》(五)(2013.09.08)

2020-05-26   作者:赵宗来   来源:银娱geg优越会7171156   点击:  

各位群友,晚上好!可喜的是,我们的《诗经》和《大学》讲座,邀请我去直播的越来越多。究竟有多少人在一起学习着,我不知到,也不是很关心,毕竟想不想学,都是每人自己的事,是否接受更是自己的事。

关键在于,我在学习经典,有朋友在跟我一起学习经典,全国已经有不少学习经典的私塾、书院、学校,官办的各级各类学校也,以及电台、电视台,也有了这样的内容。

经典,是“书中之书”,经典所载的“道”是判定是非偏正的标准,因此,在“经史子集”之中,以“经”为首。

孔子,是“至圣先师”,不是“专家学者”,更不是凡人庸人,然而,无论我们是凡人庸人,还是学者专家,生来都具有与孔子一样的“本心本性”,关键在于,我们是否被情感欲望所蒙蔽所左右了。

在“至圣先师”面前,我们都只是“学生”。心存成见来学,不是“虚心”,必然“若存若亡”;先有对经典“去粗取精”的念头来学,则是把自己凌驾于“至圣先师”之上,把自己或当时的流行观点凌驾于经典之上。

当时,孔子有弟子三千,学而成贤的不过七十余人,可以称圣的不过颜子、曾子、子思子。三子之所以能成为复圣、宗圣、述圣,在于不疑,在于诚敬以学。

孟子未能直接受教于孔子,而私淑孔子,不疑孔子所传之道,也诚敬以学,然后而有“亚圣”之尊号、天爵。

我们生于孔子孟子两千余年之后,不能直接受教于孔子孟子,能不疑孔子孟子所传之道,也诚敬以学,必然能使我们的人生少一些悔愧,也必然能增进我们国家的社会善与正。

前三次讲座,我们讲解了《绿衣》的前三章,我们再复习一下诗歌全文,然后开始讲解第四章的内容。

《绿衣》全文如下:绿兮衣兮,绿衣黄里。心之忧矣,曷(合)维其已(以)。绿兮衣兮,绿衣黄裳(常)。心之忧矣,曷维其亡。绿兮丝兮,女所治兮。我思古人,俾(笔)无訧(尤)兮。絺(吃)兮綌(细)兮,凄其以风。我思古人,实获我心。

六、第四章讲解:

原文:絺(吃)兮綌(细)兮,凄其以风。我思古人,实获我心。

1.关于“絺兮綌兮凄其以风”:

【1】葛布衣衫难御寒,可怜身上衣正单。时如深秋衣如夏,邦国无礼人难安。

“絺”,读作“吃”,是指细葛布。“綌”,读作“细”,是指粗葛布。用粗葛布或细葛布所做的衣服,吸汗而且透气,是天热的时候穿的。

“凄其以风”,意思是在寒冷凄苦的寒风中。本来是天热的时候穿的衣服,可是,现在却穿着这样的衣服,在寒冷的风中。

究竟是外在的寒冷加剧了内心的寒冷呢,还是内心的寒冷再加上外在的寒冷呢?应该说卫庄姜内心的寒冷首先是来自于外在事物,小妾的僭越,和卫庄公的纵容、宠信进一步加剧了卫庄姜内心的寒冷。

“凄其以风”是因为“风”而感到“凄”。这里所说的“风”,也就是小妾的僭越和卫庄公的好色,都属于无礼、悖礼的行为。

如果说小妾和卫庄公的悖礼行为像“风”,那么,“衣服”意味着什么呢?那是穿在卫庄姜的身上,用来保护卫庄姜的。

那单薄的服装当然不足以抵御寒风,难道卫庄姜不能换成足以抵御寒风的衣服吗?当然不是,卫庄姜虽然得不到卫庄公的宠信了,毕竟不会连御寒的衣服都没有。

问题在于,不是卫庄姜的服装穿错了,而是朝廷的风气错了。本来应该是夏季,而朝廷的风气却分明是秋季了,这是卫庄姜所不希望看到的,也是她始料未及的。

因为不希望看到,也因为始料未及,所以,卫庄姜依旧身穿夏季的衣服。当卫庄姜感觉到寒冷的时候,难道不能换上衣服吗?

换衣服,并非多么困难的事情,可是,卫庄姜却不换,为什么呢?一定有一种使她不换衣服的原因。这个原因是什么呢?

卫庄姜服装的单薄,意味着可以保护她的东西很少,能够保护她,而且能保护卫庄公、国家、百姓的,是什么呢?

以上两个问题,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礼”。卫庄姜宁愿忍受寒冷,也不愿意改换掉夏季的服装,因为夏季对应“礼”;朝廷无礼,国家就像已经到了多事之秋。

2】春秋对应仁与义,冬夏对应智和礼。人之一生如四季,却以五常为标记。

我们为什么会从葛布衣服联系到了“礼”上去了呢?看起来似乎很牵强。不过,只要我们知晓四季与五行的关系,就不会认为是牵强了。

我们在学习《绿衣》第一讲的时候,就说到过“五行”的大系统,当时我们侧重说的是“五行”与“五色”的关系,这里我们侧重说的是“五行”与季节、“五常”的关系。

木,对应春季,对应东方。春季是万物生机发生的季节,东方是太阳升起的方位,因此,又对应人生“五常”之中的“仁”。

从人的一生来说,“一日之计在于晨”好比是说太阳天天从东方升起,“一年之计在于春”好比是说每年都从春季开始。

从“人之所以为人”来说,生来就具备的“恻隐之心”,好比上天赋予人的“生机”所生长起来的芽苗。

火,对应夏季,对应南方。夏季是万物成长,南方是太阳天天中午经过的方位,因此,又对应人生“五常”之中的“礼”。

从人的一生来说,所谓“三十而立”,好比是芽苗在烈日下成长以至于成熟就像冬小麦春季重新发芽,到夏季的炎热中变得颗粒饱满而且完全成熟。

从“人之所以为人”来说,所谓礼,应该是经过学习、修养和历练之后,完全清醒地认识到了自己在什么位置应该做什么,应该怎么做。

金,对应秋季,对应西方。秋季是应该收获的季节,西方是太阳降落的方位,因此,又对应人生“五常”之中的“义”。

从人的一生来说,好比自己种植的庄稼可以去收获,不是自己种植的庄稼就不能去收获,留下自己吃的用的,交出或卖出多余的给国家或他人,还要留下种子。

野生的东西,到了秋季,人为了生存,可以去得到自己能用得到的,不能奢侈,不能贪婪。此后,草木和大地就开始休息了。就像太阳也要下山一样,该歇歇了。

从“人之所以为人”来说,犹如“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知到什么事该做,知到什么事该怎么做。孔子说:“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水,对应冬季,对应北方。冬季是万物生机敛藏的季节,北方是太阳的足迹所不到的地方,因此,又对应人生“五常”之中的“智”。

从人的一生来说,好比大雪覆盖大地,万物生机敛藏,但新生命也正在孕育的过程中;人到老年,各种事情渐渐教给下一代,自己则颐养天年。

从“人之所以为人”来说,人生到此时,应该达到“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而不逾矩”。凭什么可以达到这一点?“无为无不为”、“无思无为”、“无欲无求”。

还有一个土,对应长夏,对应中央。长夏介于夏季和秋季之间,是从以阳为主到以阴为主的过渡阶段;

同时,还有一个说法,每个季节的最后一个月,即夏历三、六、九、十二月,人们称之为“四季月”,也意味着是季节转换的过渡阶段。

土在中央,同时,又寄居四方。从中央来说的,是“诚”,好比是一个“君主”;从寄居四方来说的,是“信”,好比“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从人的一生,以及“人之所以为人”来说,人生来本来就是“诚”的,表现为一言一行的时候,“诚”也就体现为“信”了。

人的一生,好比一次四季,子子孙孙,则好比是四季的周而复始。但是,人之所以为人,人类社会之所以是人类社会,则以仁义礼智信为标志。

【3】人之有礼重在心,人而无礼枉称人。所宜皆因时位定,一切均由礼相分。

我们从葛布衣服是夏季的服装,讲到了季节与五常的关系,接下来我们专门说说“礼”的意义,以及“礼”与“等级”的问题。

“礼”分为几个层次,从作为“人”的最根本上来说,人能知到自己区别于禽兽,是最根本最根本的。有这个起点,然后才能说走上了“人”的路。

《礼记·曲礼上》说:“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

善于学习人说话的鹦鹉,仍然是鹦鹉;善于学习人说话的猩猩,仍然是猩猩。人练习“五禽戏”,仍然是人。为什么?

若非发自内心而显现于外,即使模仿得惟妙惟肖,禽兽还是禽兽,人还是人。所以,“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不是让我们模仿,而是让我们用“人之心”去行“人之事”。

如果用最简单的话来阐释什么叫做“礼”,也许我们可以这么说:一个人在某个时间、某个空间应该做什么、应该怎么做。

“礼”是用来干什么的?《曲礼上》说:“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我们据此来谈谈“礼”的作用。

如果用最简单的白话文来说,此句是说:礼的作用,在于确定人们之间的远近关系,断明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情况,辨别同源异流、异源同流的人际关系,明确是是非非。

下面,我们把这四个方面详细地说明一下。我们说明的时候,依据的是《十三经注疏》之中的《礼记正义》。

第一,关于“定亲疏”。人与人之间必然有亲近者,有疏远者,可以通过礼来确定。比如,亲属之间的亲疏可以通过“五服”来确定。

“五服”是在有丧事的时候所穿的不同丧服,即斩衰(崔)、齐衰(资崔)、大功、小功、缌(喜)麻。斩衰是用粗糙的生麻布做成而且不缝边的丧服,穿这种丧服的人要服丧三年;

齐衰也用粗糙的生麻布做成但要缝边的丧服,穿这种丧服的人要服丧一年;大功是用熟麻布做成但做工粗糙的丧服,穿这种丧服的人要服丧九个月。以上三种都是身穿粗糙丧服而且服丧时间较长,意味着与死者的关系亲近。

小功是用比较精细的熟麻布做成的丧服,穿这种丧服的人要服丧五个月;缌麻是更为精细的熟麻布做成的丧服,穿这种丧服的人只服丧三个月。以上两种都是身穿做工较精细的熟麻布丧服而且服丧时间较短,意味着与死者的关系疏远。

亲人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五种丧服来确定亲疏,朝廷官员的高低贵贱、军队将士的级别高低也可以通过礼仪性的服饰之类的东西来确定。

家族之中的祖先世系也需要通过礼来确定,即“辨昭穆”。始祖在正北方,然后二世、四世、六世之位在始祖的左方,称为昭;三世、五世、七世之位在始祖的右方,称为穆。

第二,关于“决嫌疑”。因为相似,所以才会产生嫌疑。当出现同中有异或异中有同的情况时,需要用礼来加以区别。

比如,如果“妾”为“正妻”服丧一年,正妻也为妾同样服丧一年就太重了,如果降低标准就与公婆为媳妇服丧相似了,要避免嫌疑,所以,正妻与公婆都不为这个妾穿丧服。

再如,当孔子去世后,门人对应该穿什么丧服有些疑惑。子贡说:“当初父子为颜回服丧的时候,就像为儿子服丧一样但不穿丧服。为子路服丧的的时候也是如此,请大家在为夫子服丧的时候,就像为父亲服丧一样但不用穿丧服。”

孔子为颜子服丧的做法,以及孔子的弟子门人为孔子服丧的做法,都是决断疑惑的做法。在其它方面有嫌疑的时候,也需要用礼仪形式来加以决断。

第三,关于“别同异”。不同的关系,在礼上也就有所区别。比如,同一个父亲的两个女儿,虽然因为出嫁而不再与父亲在一家了,但她们与父亲有共同的祖先,这是本同而末异。

再比如,父之兄的妻子为世母,父之弟的妻子为叔母,儿子的妻子为子妇。世母、叔母、子妇来自不同的家庭,现在却成了一家人,这是本异而末同。

在遇到婚丧宴聚等事的时候,各自应该在什么位置、应该如何做,有礼仪规定就不至于迷茫混乱,人们根据他们各自的位置、做法也可以大体知道互相之间的关系。

第四,关于“明是非”。明确是否符合礼义。有了礼仪的规定,就可以根据所规定的礼仪来明确是非。符合礼仪则是,违背礼仪则非。

比如,在主人还未将死者成殓的时候,孔子的弟子子游前去吊唁,将外衣敞开,露出里面的衣服,而且不用裘皮大衣完全覆盖住里面的衣服,以此表示敬意;

曾子认为失礼,认为吊唁的时候应该掩住内衣而不使裘皮衣服显露出来,但根据礼仪规定可以知道,子游的做法符合礼仪;曾子的做法违背礼仪。

由此可知,有了礼仪的规定,然后可以使人有所依据,从而评判是非。当人们否定了礼仪规定的时候,亲疏关系乱了,嫌疑难分了,同异难辨了,是非难明了。

讲座暂停,我们休息十分钟。休息期间,欢迎群友提出问题,也欢迎大家随意发表感想。十分钟后,讲座继续。

【4】今人对礼多误解,一重一重又一重。礼有礼义与礼仪,礼貌常常多不同。

我们中国传统的礼,是根据什么制订的呢?在百余年反传统的风气影响下,同时加上人们对西洋之学不自觉的崇拜,产生了一些误解。

第一,有人认为,中国传统的礼,是“统治阶级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用来欺骗和奴役劳动人民的”,这是受“反传统”风气的影响而产生的。

这是“阶级斗争”的观念,是先把“君臣”和“庶民”“对立”起来了,是按照西洋之说的“制衡”来理解的,不符合中国传统文化“君臣民一体”之说。

第二,有人认为,中国传统的礼,就是一种“森严的等级制度”,这种“森严的等级制度”扼杀“人性”,这是在百余年反传统,而又不读经的情况下被误导出来的。

这是不知道“等级”是必须有的,即使两个人在一起,也必然会有前后、左右、上下的区别,更何况一个企事业单位、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众多的人呢?

不过,等级是必然会有的,按照经典来说,不同级别的“位”上,并不是有必须固定的“人”,而且,一个人的一生也会变换他所处的“位”,应该各得其应得的“位”。

另外,上面所说的“人性”,也是按照西洋之说来讲的,不符合中国传统经典之中所说的“人性”,而与荀子之说相似,与《契约论》相同。

第三,有人认为,中国传统的礼,过于繁琐,有太多的繁文缛节,这个误解的原因比较多,主要是因为有意或无意地把君子之礼和庶民行为混淆在一起所导致的。

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外国,地位越高,礼的标准就越高;一个人的言行符合礼的程度越高,也就意味着越有修养和教养。

并且一个人如果从小就跟随父母或教师学习礼仪,那么,礼仪的形成也就好比是潜移默化一般,天长日久也就不会觉得那是繁文缛节。可是,平时没有人教,自己又不学,等到需要的时候再去现学现卖,必然觉得繁琐、厌烦。

另外,一个人从书本上去看礼仪的时候,必然会觉得繁琐,就好比一个人手把手教你用电脑会很简单,可是,如果看书本学习用电脑,你必然觉得很繁琐。

第四,有人认为,中国传统的礼,是人为规定出来的,是强加于人的,这是因为受西洋之学的影响而导致的。

仔细看看《礼记·乐记》,就可以清楚,中国传统的礼是模拟“天地之序”而来的,是符合天地之道的,也是符合人之常情的,是“修齐治平”的重要部分。

《乐记》中说:“礼节民心,乐(悦)和民声,政以行之,刑以防之。礼、乐、刑、政,四达而不悖,则王道备矣。”

我的道友真一道子先生对我说过,圣人制礼的时候,照顾到了各种人的情况。比如“三年丧(桑)”之礼,对君子来说,过了三年还依旧则是不孝,对小人来说,不到三年就王姬去世的父母也是不孝。

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切,都是遵循道义原则的,若非圣人是做不到的。当然,请大家不要按照当今“反传统”风气影响下的“传统文化”四个字的意思去理解。

第五,有人认为,“三代不同礼”,所以,礼是随着时代和地方不同的,当然也就是可以变化,可以发展的,中国传统的礼也就不必保持,也不能恢复了。这是不了解“礼义”、“礼仪”和“礼貌”的区别所导致的。

“三代不同礼”,是谁说的?是韩非子。韩非子为什么这么说?因为韩非子就是要根据时代的不同而改造一切,而且韩非子是站在世俗“君主”的利益上说话作文的。

“礼义”是礼的根本原则,这个原则是不可变的,违背“礼义”的就不是符合“中国传统”的“礼”。在世俗社会之中,这种不符合“中国传统”的“礼”是常见的,不可混为一谈。

圣人所制订的“礼仪”,是符合道义的,要有所改变必须格外慎重;不过,表现为具体形式之中,比如孔子编订的《仪礼》就是这样,通过具体的礼仪形式来体现“礼义”。

“礼貌”是随着时间和空间的不同而改变的,它是“礼”的外在表现形式,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地而异,不可强求,而且应该入乡随俗。

不过,其中有符合“礼义”的,有部分符合的,也有违背的。对于符合的应该遵守,对于部分符合的可以潜移默化,对于违背的则应该改变。

2.关于“我思古人,实获我心”:

【1】圣人制礼非为私,遵从天地合人情。莫以小人解君子,夫人守礼为安宁。

“我思古人,实获我心”,《毛诗正义》的解释是:“古之圣人制礼者,使夫妇有道,妻妾贵贱各有次序。”

古之圣人为什么要制礼?目的就是为了“使夫妇有道,妻妾贵贱各有次序”。千万不要把“圣人之心”误解了。

如果“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那么,“君子”也是“小人”,而且有时候被认为还不如“小人”;如果“以小人之心”去“度圣人之意”,就更难理解了。

因为有“小人之心”,所以有“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之事;因为有“小人之心”,所以有“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之事。

如果以“小人之心”去理解卫庄姜,恐怕会认为卫庄姜是想要用“礼”去“维护自身的权力和地位”,这样一来,卫庄姜也就被误解为“小人”了。

卫庄姜内心所想的,是国家没有违背礼义之人,没有违背礼义之政,没有违背礼义之事,所以,她所思所想的,是期望着君主、自身,国人都能遵循圣人所订之礼。

卫庄姜所忧心的,不是自身的安危与得失,而是卫庄公的安宁,是卫国国家的安宁,是卫国百姓的安宁。否则,《绿衣》一诗怎么会被列入《诗经》之中呢?

【2】人之尊卑虽不同,人之本心却无异。人不学礼无以立,邦国无礼无以继。

《曲礼上》中说:“夫礼者,自卑而尊人。虽负贩者,必有尊也,而况富贵乎?富贵而知好礼,则不骄不淫;贫贱而知好礼,则志不慑(设)。”

在“礼崩乐坏”的现实社会之中,人类的希望何在呢?在于“自卑而尊人”的贤德君子。所谓“自卑”,是要节制自己的欲望。

贤德君子只有自己“志于仁”、“志于道”,才能施恩而不图报,才能节制自己的欲望。能“克己”才能“复礼”,能“复礼”才能“为仁”。这

不是圣人对所有人的要求,而是圣人对所有人的希望,不必担心我们未能符合贤德君子的标准,应当担心的是我们是否能向贤德君子接近。

贤德君子是人类社会的希望。人类社会缺少了贤德君子,只能每况愈下;贤德君子不能得其应得之位,难以挽狂澜于既倒。

为什么要“尊人”?因为人人都有自尊之心,所以,尊人也就是要从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做起。

一个人的处境不过是富贵或贫贱两种情况,身处于富贵地位能自我节制,就不至于骄纵轻慢,不至于奢侈荒淫;身处于贫贱地位能自我节制,就不至于守持原则,不至于胡作非为。

不论富贵还是贫贱,失去了礼,也就是失去做人的尊严。因此,守礼是做人的基本原则,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

孔子告诉弟子说过:“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告诉儿子子鱼的时候也不例外。“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也就是“兴于诗,立于礼”的意思。

朱子《论语集注》中说:“事理通达,而心气和平,故能言。”“品节详明,而德性坚定,故能立。”

因此,无论是教育子女,还是教化天下,都应该重视培养品德,重视通达事理。有品德才能知道如何做人,通达事理才能知道如何做事。人生除了做人和做事之外,还有什么呢?

如果一个人,连自己在什么地位、什么时间,应该做什么、应该如何做都不知到,那么,他如何能够立身于世呢?如何无愧于人生呢?

卫庄公悖礼,小妾悖礼,卫庄姜虽然能劝谏,然而,毫无作用,如此下去,卫国也就好比是到了秋季,到了中后期,距离灭亡也就不远了。

卫庄姜如此,实际上首先是让自己遵循礼义,而期望他人能遵循礼义。礼首先是一个人对自我的要求,而不是对他人的要求。不过,他人无礼,君子也不会因此而失礼。

孔子说:“君子礼乐斯须不可去身。”对于狗咬人,人以人的心思和方式去惩罚狗,那也正是礼的体现。

上一条:QQ群讲座稿046:《诗经·邶风·燕燕》(一)(2013.09.15)

下一条:QQ群讲座稿044:《诗经·邶风·绿衣》(四)(2013.09.01)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南辛庄西路336号 银娱geg优越会7171156 电话:0531-82769210  邮编:250022

Copyright 银娱geg优越会7171156 - 银娱GEG优越会PRIVILEGE All rights reserved.2019

鲁ICP备090514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