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导读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舜耕书院 >> 经典导读 >> 正文

QQ群讲座稿257讲:《诗经·小雅·常棣(音第)》(一)(2017.12.31)

2020-08-04   作者:   来源:   点击:  

第二五讲:QQ群讲座稿:《诗经·小雅·常棣(音第)》(一)(2017.12.31)

【欲学圣贤君子道,躬行孝悌敬读经。温柔敦厚诗言志,正解在于毛诗中。回归道统非易事,千年众说起纷争。近百余年反传统,今须本正且源清。宗来本是自己学,来到各群因邀请。今有群数二六五,每周今晚学诗经。群里不聊亦不辩,垂询请给我留言。来者不迎去不送,是否愿学凭自愿。文稿均在空间里,任凭转帖任浏览。】

请先阅读诗序与原文三遍(建议背诵):

诗序:《常棣》,燕(音艳)兄弟也。闵【同悯】管、蔡之失道,故作《常棣》焉。

第一章:常棣之华,鄂不韡韡(音伟)。凡今之人,莫如兄弟。

第二章:死丧(音桑四声)之威,兄弟孔怀。原隰(音习)裒(音剖二声)矣,兄弟求矣。

第三章:脊令(音机灵)在原,兄弟急难(音南四声)。每有良朋,况也永叹。

第四章:兄弟阋(音细)于墙,外御其务。每有良朋,蒸也无戎。

第五章:丧(音桑四声)乱既平,既安且宁。虽有兄弟,不如友生。

第六章:傧(音鬓)尔笾(音边)豆,饮酒之饫(音欲)。兄弟既具,和乐(音勒)且孺。

第七章: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音西),和乐且湛(音丹)。

第八章:宜尔家室,乐(音勒)尔妻孥(音奴)。是究是图,亶(音胆)其然乎。

一、题解:

【1】《国风·召(音邵)南·何彼禯(音荣)矣》首二句曰:“何彼禯矣,唐棣之华。”其诗乃是写“王姬”下嫁于诸侯。“王姬”或为王者之姐妹,或为王者之女;“王姬”下嫁于诸侯,则“王者”与“诸侯”可谓犹如“兄弟”矣。

《何彼禯矣》所言者,“唐棣”也;与《常棣》不同。“唐棣”属于白杨之类,“常棣”则为“郁李”,其子实如樱桃,故两者非同类也。然而,其异在于“唐”与“常”,其同在于“棣”。由其相同者而言,皆寓“兄弟”之义焉。

据《说文解字注》,“唐”字本义为“大言”,引伸为“大”、为“空”。孔子曰:“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其中之“荡荡乎”即“大”,其中之“民无能名焉”即“空”,夫子所赞者,乃是“唐尧”之“唐”。

“王姬”下嫁,“王者”与“诸侯”之事也,“王者”当效法“唐尧”;“王姬”下嫁,犹如“唐尧”下嫁“娥皇、女英”二女于“虞舜”。“王者”与“诸侯”,由“礼”而言则如“君臣”,由“政”而言则如“兄弟”,故《何彼禯矣》用“唐棣”之象。

《常棣》一诗,为《小雅》之一篇,所言者必是“王者之道”,然而,此诗是从“周公”与“管叔、蔡叔”而言,周公与其为兄弟,谓之“管叔、蔡叔”,是从“周成王”而称之。《诗经》以此诗载“天下兄弟之道”,而非局限于“周公兄弟之情”,故用“常棣”之象。

【2】“常棣”之“常”,何义也?“常”字之本义为“裳(音常)”。据《说文解字注》,上曰衣,下曰裳;裳,障也,以自障蔽也;“常”字“从巾”,取其方幅。上衣下裳,无不有“自障蔽”之用,何以于“裳”字之下独言“自障蔽”也?

盖人类知“自别于禽兽”之初,即知自蔽其下体,是“羞耻之心”自然呈现于外,是故,“衣裳”始于“裳”,完备于“衣冠”。礼器始于白茅,后世荐献之礼亦“荐用白茅”;献酒始于白水,后世之大礼则以白水为玄酒;衣裳始于蔽体之一物,是故,“裳”之义大矣。

“常”字“从巾”,取其方幅,何谓也?“方幅”者,方正之布帛也。《礼记·深衣》曰:“制十有二幅,以应十有二月。”言“裳”以六幅之布帛,分裁为上下宽窄不同之十二幅。由此可见,“深衣”之制,仍存“方幅”之义焉。

“常”字“从巾”,“方正”之义存焉;以“尚”为表音之象,“尚”者“上”也。人之为人,所尚在于“礼义廉耻”,“衣裳”为其表现之一也。孟子曰:“羞恶之心,义之端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是故,人之可“尚”者,在于“礼义廉耻”。

《深衣》曰:“古者深衣,盖有制度。”有“制度”,则谓之“衣常”;当“衣裳”不止于“礼义廉耻”之用,扩展为御寒蔽体、装扮炫美之用时,则“常”字之“巾”渐渐失去原义,“衣常”之“制度”渐失,从而“常”字之义失,而代之以“裳(音伤)”矣。

【3】“裳”字既行,“常”字失去其本义,但其“恒常不变、长久不失”之引伸义反成为主矣。《常棣》之“常”,即取“恒常不变、长久不失”之义。人生所皆有,失之则非人者,须保之养之而使之永久恒存,此即可谓“常”也。

人德之常,仁义礼智信也;人伦之常,父子、兄弟、夫妇、君臣、朋友也。“棣”字与“弟”谐音,如此则可谓“常棣”有“兄弟永恒不可更改”之义焉。生而为兄弟,非取决于“人”,而是取决于“天”,是故,“兄弟”乃是“天伦”,“人”不得更改,亦不可更改。

再者,“常棣”之“棣”,与“常棣之华”不同。“常棣之华”者,“棣”之“华”也;“棣”者,“一木之全体”也,“兄弟”者,犹如同本之木所生枝干;一家之兄弟俱全,犹如一木之俱全而无所损伤。枝叶无不健壮茂盛,树木由此而可恒久不衰。

一人四体健全,全身可以行动自如;庶人兄弟和睦,家族可以恒久不衰;诸侯国国君兄弟同心协力,推及国民,邦国可以恒久不衰;天子兄弟同心同德,推及天下,天下可以安宁太平。由此而言,“常棣”者,“兄弟之道”全,“四海之内皆兄弟”,则天下可以长治久安也。

二、诗序讲解:

《诗序》曰:“《常棣》,燕兄弟也。闵管、蔡之失道,故作《常棣》焉。”何谓“燕”?其本义为“燕子”,是“燕子”之象形字。燕子属于候鸟,既可以自由上下翻飞,又能顺应自然节律,故借以表“醼”字之义,谓既欢畅而又有礼节之饮宴也。

“醼”字乃是形声字,取“燕”之义,而加“酉”以示与饮酒相关;然而,后世往往用“宴”字取代“醼”字,或以“宴”解“燕”。“宴”有“安乐”之义,却乏“欢畅”之义;“燕”字则不必局限于“饮宴”,且兼有“欢畅”、“安乐”、“有礼节”之义。

“燕兄弟”者,使兄弟各安各乐、皆安皆乐也,宴饮只是其方式之一,但非必要方式。再者,“燕兄弟”亦必有礼有节,绝非“为达目的而不择手段”。兄弟既能安乐,又能有礼有节,在于同心同德。同心同德方可久安久乐,同名同利或可一时安乐而难以长久。

就史实而言,此诗之作,因管叔、蔡叔“失道”,先儒谓其乃是召公所作。如何“失道”?管蔡怀私心而散布流言,诬陷周公也。周公无私,而管蔡有私,是故,管蔡不能感知周公之心,然而,周公无怨于管蔡,但伤感于管蔡,感叹于兄弟不能和睦而已。

人人无不欲兄弟和睦,圣贤君子尤其如此。一旦人有名利之心、自私之念,虽欲和睦而不可得矣。圣贤君子则不然,兄弟有过而可恕之正之,兄弟有罪而能悯之叹之;若罪不可赦,教而不改,不得不大义灭亲,亦必仁至义尽而后可;纵然仁至义尽,亦痛心疾首而自责。

【今晚发布完毕。若有垂询,敬请小窗留言直说,必答以供参考。谢绝闲聊与争辩,无礼不答。若贵群不想继续,敬请告知,宗来愿意退出。若有愿转贴、转播者,悉听尊便。】

上一条:QQ群讲座稿258讲:《诗经·小雅·常棣(音第)》(二)(2018.01.07)

下一条:QQ群讲座稿256讲:《诗经·小雅·皇皇者华》(二)(2017.12.24)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南辛庄西路336号 银娱geg优越会7171156 电话:0531-82769210  邮编:250022

Copyright 银娱geg优越会7171156 - 银娱GEG优越会PRIVILEGE All rights reserved.2019

鲁ICP备090514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