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导读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舜耕书院 >> 经典导读 >> 正文

QQ群讲座稿121:《论语·先进》011(2017.08.29)

2020-08-04   作者:   来源:   点击:  

QQ群讲座稿121:《论语·先进》011(2017.08.29)

【学友好!济南大学赵宗来敬礼!今日有238QQ群,及“济大经典课堂微信群”。各群皆由本人分段贴文,因群数众多,故篇幅较大、间隔较长。虽名为“讲座”,实宗来自己读经学记;所至之群,必是应邀与学友共学。若有垂询,随时可给我留言待答,不聊天,不辩论。文稿皆在121893048空间日志,发布于各群之文字,任凭自愿阅览、转贴。用微信者,可由已入该群者邀请;不加入其他微信群,请勿邀请。】

{11.19柴也愚,参(音身)也鲁,师也辟(音僻),由也喭(音岸)}

【1】“柴”者,夫子弟子,姓高,名柴,字子羔。何谓“愚”?不用心计而已。朱子谓其“知不足而厚有余”,未妥。不用心计,正直憨厚,是守其本性,然而,修养未足;“知不足而厚有余”,则犹言其略显愚笨而过于憨厚,如此则成贬义矣。

朱子引用《孔子家语》曰:子羔行路不踩踏他人身影,惊蛰之后不杀生,凡是方形、长形之物皆不折叠;为双亲守丧之时,哭泣而至于流血三年,未尝笑而露出牙齿;有危难则避开而行,不走捷径亦不走洞穴。如船山先生所言,此如小说家言,未必可信,不宜引用。

《论语》编者,置“柴也愚”于首位,何也?无论修身与为政,首在不可动用心计,而用真情本性方可。用心计于他人,则失其诚意;用心计于其臣,则君臣难以同心;用心计于其民,则岂能取信于其民哉?德行修养未足,能保持其本性,惟未能至于尽性而已。

【2】“参”者,曾子之名也。何谓“鲁”?《说文解字注》曰:“鲁,钝词也。从白,鱼声。”何谓“钝词”?言辞迟钝也。然而,所谓“言辞迟钝”,非其心思迟钝,其字“从白”,谓其质朴无华,不加修饰,如《易经》所谓“白贲(音必),无咎”也。

以“鱼”为表声之象,何谓也?既然是“钝词”,则当从言语而解之。“鱼”之在水,吞吐自然,不急不缓。是故,曾子之“鲁”,谓其在他人看来,曾子“少言寡语”,似乎“言辞迟钝”,却是无不发自心性,是“言必有物、言辞谨慎、不发空言”也。

何以先言“柴也愚”而继之以“参也鲁”?无论修身或为政,“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不可不谨慎而言,切忌信口开河、轻率而言。涉及政教之文,皆不可感情用事、满纸空言,更忌花言巧语、华而不实恶。

程子曰:“参也竟以鲁得之。”谓曾子之学,得力于其“鲁”,正以其质朴而寡言,闻言而深思,诚实而谨慎。程子又曰:“圣门学者,聪明才辩,不为不多,而卒传其道,乃质鲁之人尔。故学以诚实为贵也。”遇事有所疑而不深思,轻易发问者,难得深造也。

【3】“师”者,夫子弟子,复姓颛孙,名师,字子张。“辟”为何义?《说文解字注》曰:“辟,法也。”借他物而喻之,则为“譬”,见路则行而不顾是否正道,则为“僻”;本无路而自开之,则为“闢”;遇阻碍则绕行,则为“避”。

由此而言,“师也辟”,谓子张言行仿效圣人,志大言高而非全从其心性而发。是故,其言行难免因其“意”而误解“圣人之言”者。朱子解之曰:“辟,便辟(音变僻)也。谓习于容止,少诚实也。”亦即由外在行为举止上效法,因而有不诚不实之处。

须知,子张并非“有意”不诚不实而虚伪,而是方式不当。其不当者,即“效法容止”,而非“修己以敬、修心养性以自得之”。然而,初学者、德行修养未足者,若能“畏圣人之言”,且能“循规蹈矩”、“亦步亦趋”,亦能稍免过失错误,但始终如此,终不能“入室”。

何以继“柴也愚,参也鲁”之后而言“师也辟”?修身者与为政者,能固守其本性,进而谨言慎行,又须守持规矩也。孟子曰:“规矩,方员之至也。圣人,人伦之至也。欲为君,尽君道;欲为臣,尽臣道,二者皆法尧舜而已矣。”

【4】“由”者,子路之名也。“喭”字何解?此字有二音:一读为“岸”,一读为“艳”。读其音为“艳”,或为“吊唁”之“唁”,或为“谚语”之“谚”。此章则读其音为“岸”,或解为“畔喭(音盼岸)”,或解为“粗俗”。

何晏先生《论语注》引:“郑曰:子路之行,失於畔喭(音盼岸)。”何谓“畔喭”?此须由二字之象而解之。“畔”者,田地之分界处也。由此而言,是子路之言行,黑白分明,绝无含糊、混淆,而未必是非分明。“喭”者,“从口,从彦”;《说文解字》曰“彦,美士有文,人所言也”;由此而言,“喭”含有“勇于言,言有物”之义。

朱子《集注》曰:“喭,粗俗也。”然而,此所谓“粗俗”,不可以当今世俗所解而解之。船山先生曰:“粗者,不密;俗者,不雅。未能精义入神以利用,故曰粗;不知文之以礼乐,而好恶同于流俗,故曰俗。”此言甚为妥帖恰当。

何以最后言及“由也喭”?修身者与为政者,既能固守其本性,进而谨言慎行,又能守持规矩,而后则当畅所欲言、勇于践行、是非分明。子路其人,言语直率,有言必践,黑白分明,此是其长处。此章皆就子羔、曾子、子张、子路之长处而言。

【5】四者之序,不可颠倒,不可错乱。若不能固守本性,则不可能有尽性之日;若不能谨言慎行,则自误误人;若不能守持规矩,则难免偏失;若不能畅所欲言、勇于践行、是非分明,则或许言行有所不足,或许错失良机,或许落于空言。

《集注》引杨氏之言曰:“四者性之偏,语之使知自励也。”此是从修身而言,然而,为政亦是“人之事”,故亦用于为政者。再者,此是从“偏颇”而言,从而勉励人不可固步自封、止足不前,不可抱残守缺,不可“功亏一篑”。

《集注》又曰:“吴氏曰:‘此章之首,脱子曰二字。’或疑下章子曰,当在此章之首,而通为一章。”无据而疑,不可取也。然而,朱子但引吴氏之言,而未采纳,今亦不采纳。此章四句,自有其义旨,不必径出于夫子之口,而必不违夫子所言之义。

【6】若子羔者,能固守本性,不用心计,固然是好,然而,“愚”与“大智若愚”不同;“大智若愚”之“愚”,在于发自心性而自然应对任何事物。惟能固守本性,却不能发自心性而自然应对,则遇事难免拙于应对,乃至捉襟见肘。

若曾子者,言辞迟钝,谨言慎行,固然是好,然而,终究未能至于“从心所欲而不逾矩”;曾子修行所至,可谓“宗圣”,然而,终究只是“尽性”而“立人道”,只是“德合天地”,而尚未至于“通达三才之道”,尚未至于“德配天地”,亦不可止足也。

若子张者,未能在尽性上用功,而志大才高,效法圣人,固然亦有可取之处,然而,若是如此,则难免有“意”,因而,易于趋向邪僻而失去诚实。惟有修心养性,才能言行发乎其心性之自然;能守规矩固然可以,然而不可“知经而不知权”。

若子路者,其偏失与不足固然不少,其“言必信,行必果”,非不可取,然而,夫子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是故,“言必信,行必果”,终究有“小人”之气。孟子曰:“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

再者,黑白分明,不若“一以贯之”。能知“阴阳”、“善恶”、“是非”,终究是“有分界”,须知“两仪”、“四象”、“八卦”、“六十四卦”皆在“太极”统摄之下,且皆有“道”所生之“一”而贯通之。知其“别”而不知其“通”,终究非“自然之道”。

【今晚发布完毕。学不在多,而在思而躬行。若有垂询,敬请小窗留言直说,必答以供参考。谢绝闲聊与争辩,无礼不答。若贵群不想继续,敬请告知,宗来愿意退出。若有愿转贴、转播者,悉听尊便。】

上一条:QQ群讲座稿122:《论语·先进》012(2017.09.05)

下一条:QQ群讲座稿120:《论语·先进》010(2017.08.22)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南辛庄西路336号 银娱geg优越会7171156 电话:0531-82769210  邮编:250022

Copyright 银娱geg优越会7171156 - 银娱GEG优越会PRIVILEGE All rights reserved.2019

鲁ICP备09051414号